▲资料图: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校园。图/微信公众号“厦大马校招办”
据极目新闻报道,近日,有贵州考生在社交平台反映称,因贵州省招生考试志愿填报系统未明确区分“厦门大学”与“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导致自己误填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并且被录取。
对此,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工作人员表示,“填报志愿时就要小心,厦大马来西亚分校这个学校还是挺好的,就是学费有一点儿高。”此事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讨论,不少网友关心,志愿填报系统该承担什么责任?
事实上,因为考生和家长对大学、专业的了解程度不如招生考试院工作人员,所以招生考试院在设计志愿填报系统时,需尽量站在学生角度,对所有影响考生报考选择的信息,都应尽量清晰化,对大学不同校区(分校)做明确标注、区分。毕竟,志愿填报系统的任何一个疏漏,都可能给考生填报志愿“挖坑”。
当前,当地招生考试院工作人员把主要责任推给学生“不小心”,回避了志愿填报系统存在标注不清晰、提示不到位的问题,这并非负责态度,有“甩锅”之嫌。虽从录取流程、规则出发,录取结果发生更改的可能性较小,但招生考试院有必要向这些考生致歉,并承诺完善志愿填报系统,避免来年出现类似问题。
诚然,学生填报志愿,应该看清楚再填。误填报志愿的考生,也承认自己有责任。但志愿填报系统对院校和专业的标注、区分不清晰,也有相应的责任。
或许在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工作人员看来,大学、大学的分校、大学办的独立学院等是容易区分的,且有不同的招生代码。但实则不然,如果仅以招生代码为区分,不要说考生,就是有的高校教师,也搞不清楚。
另外,由于院校、专业较多,考生填报志愿时,要选择数十个院校及专业,如果系统标注不清楚,也很容易误填报。
按现行高考录取制度,考生被一所大学录取后,一般不能放弃录取,如不愿意就读,可选择放弃报到、复读。但考虑到部分学生填报该校区,确实存在误填报问题,贵州省招生考试院可以做特殊处理。
如据潇湘晨报报道,厦大马来西亚分校工作人员回应称,目前已经有不少学生进行了退档申请,但是进行操作需要贵州省招生考试院进行发函,目前没有处理权限。因此,贵州省招生考试院不妨主动联系涉事学校退档,让学生报考下一阶段志愿。至于学生是选择复读,还是选择报考下一阶段志愿,由学生自己决定。
还需要指出,学生误填报厦门马来西亚分校,与这一分校的办学质量如何没有关系。即便其办学质量高,但学生报考的并不是这一分校,而以为其是厦门大学,这就属于误填报,不能让学生“将就”。
这对大学招生也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即在招生时,要向学生说清楚所有办学情况,由学生进行理性选择,避免学生“录而不读”。
我国各地的高考志愿都已实行网上填报,利用技术手段,对高校分校、校区、独立学院等进行清晰标注、区分,不存在任何难题。关键在于,教育考试部门要有服务考生、为考生着想的意识,要根据考生和家长反映的问题,不断优化志愿填报系统,而不是用“志愿填报就要小心”“就是学费有点儿高”来搪塞。
撰稿 / 刘辰(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