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拿租金,进园干活挣薪金,年底还有股金分红,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说起家门口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甘肃漳县盐井镇杜家庄村村民脸上笑开了花。如今在漳县,这个能让一块地生出“五份金”的产业园,正让越来越多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漳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土地流转,躺着也能赚租金
“以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把地交给园区,每年稳稳拿租金。”杜家庄村村民算起账来:774亩地,240户人家,每亩地一年900元,光租金这一项,全村每年就有69万多进账,平均每户能多拿2900元。
这片产业园,是漳县和山东寿光的企业联手创建,全国妇联牵线,东西协作资金支持,一期已经投用,二期正在加紧建设。从盐井镇到三岔镇,曾经零散的地块被整合起来,种上了高效蔬菜,村民们不用操心耕种,土地照样能生钱。
集体入股,村里有了“摇钱树”
“村里的路灯亮了,文化广场修起来了,都是产业园的股金帮的忙。”武阳镇一位村干部说。原来,县里投了5900多万东西部协作和财政衔接资金,把这些钱变成资产,入股到产业园里,确权给了8个村集体。
企业每年按股分红,这些钱全用在村里的基础设施上。路好走了,水通了,老人孩子有了活动场所,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舒坦。这笔“集体股金”,就像给村里栽下了“摇钱树”,稳稳当当增加着大家的转移性收入。
家门口上班,挣钱顾家两不误
“以前出去打工,一年回不了几次家。现在在园区干活,一天100元,按月能领3500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正在大棚里摘黄瓜的朱家庄村村民说。
产业园的活儿灵活得很:育苗、种植时需要长期工,65个人天天有活干;定植、采摘旺季,90多人临时来帮忙,工资日结;农忙时村民还能回家打理自己的地,不耽误两头挣钱。到现在,园区已经发了280万元工资,1000多人尝到了甜头。
产业园蔬菜大棚(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承包大棚,自己当“老板”
“这棚菜是我管的,除了每天100元保底工资,超产的部分我拿八成!”三岔镇的棚长王大姐指着满架的彩椒说。产业园把61个大棚包给农户,搞起“反租倒包”:企业管大棚、送种苗、教技术、找销路,农户负责日常管护,收益分成清清楚楚。
统一的水肥供应,统一的品牌销售,让农户没了后顾之忧。现在每个大棚的产值比以前提高两成,管棚的人一年能挣4.3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棚主”。
辐射全县,种菜成了“金产业”
“跟着园区种甜黄瓜,收购价比普通黄瓜高两成!”马泉乡的种植户说。产业园像个“火车头”,带着全县搞蔬菜种植:企业牵头,合作社组织,农户跟着干,化肥用量少了,成本降了,土地也更金贵了。
现在全县种蔬菜,每亩成本少花500元,土地利用率提高一成。“口感西红柿”“水果彩椒”这些牌子响了,价格也上去了。今年全县蔬菜产业让农民多挣了8000万元,农业产值里蔬菜占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人靠着种菜过上了好日子。
从土地里刨出致富“五金”,漳县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正让乡村振兴的底气越来越足,让农民的笑脸越来越甜。(董建彬 马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