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分析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在高考地理中,对于农业的分析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一、农业的特点
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二、农业区位因素
(地域特征←匹配→作物特征)
北麦南稻
(一)自然地理区位: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地、气、水、土)
1、地形
(1)地形类型:平原种植业、山地林果业、高原畜牧业——因地制宜
eg :江西千烟洲立体农业:丘陵、山地面积大,平原面积小,高效利用土地。
(2)地势起伏:地形平坦利于耕种,有洪涝的威胁;地势起伏不利于耕种,便于排水。
eg :茶叶种植在丘陵
2、气候
(1)气温
①热量:决定农作物的熟制(一年x 熟)、生长期(一年中适宜生长的时间)和生长周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时间);
eg :东北地区,生长期短(仅夏季的几个月),作物的生长周期长;海南生长期长,作物的生长周期短。
tip :一般生长周期长,营养物质积累多,品质好
②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砂质土、果园铺鹅卵石增大温差);
tip :果蔬作物种在温差大的地方品质好,如:新疆的瓜果品质好
③各月气温:东北冬季寒冷冻死病虫害;春秋低温多寒潮;夏季高温旱灾(长江流域伏旱)
(2)降水
①总量:决定耕地类型(南水田、北旱地)
②季节变化:季风气候——大,多洪涝灾害;
温海洋气候——小,多阴雨天气,不适宜农作物生长,适宜牧草生长。
(3)光照:光照强,利于果蔬( eg :红苹果、红番茄)上色,品相好;晴天多,光照好,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4)水热配合: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水热配合不好;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配合好。
tip :一般热量条件和产量有关(热量条件好,产量高);昼夜温差与品质(糖分积累)有关。
3、水源:河流、湖泊(淡水湖)、降水、冰川融水、积雪融水、地下水——满足植物灌溉需求即可。
eg :山泉水灌溉对提高农作物品质的作用:水源洁净,富含多种矿物质;水温低,延长生长周期。
4、土壤:常见土壤及其肥力
东北黑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土壤贫瘠;
红壤淋溶作用强,较贫瘠;偏酸性,适宜茶叶、柑桔生长;
水稻土人工种植形成,土壤肥沃;
冻土(高纬度、高海拔)不适合农业发展;
河流堆积地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火山活动(板块运动活跃)火山灰土壤肥沃,
(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政策、交通、劳动力、技术(市、政、交、劳、技)
1、市场:决定了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①迅速占领市场:物美价廉、品质好、错峰上市、反季节(时间差)、市场营销、需求量大;
②市场竞争力小:同类产品替代、距离远、市场营销;
2、政策:科技园、产业园等或出现政府、统一等,都是政策支持
3、交通:(写出具体的交通方式)( XX 联运,减少装卸)交通便利;
4、劳动力:廉价劳动力数量多——看国家、地区经济
劳动力素质高(人才)——看国家、周边的高校、科技产业园区
5、技术:
(1)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如:我国东北、美国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商品化程度高);
(2)生产技术:培育良种、栽培技术、温室大棚、灌溉技术、病虫害防治等;
(3)冷藏技术:使得农作物销售范围扩大(如:沿海的海鲜卖到内陆)
eg :高校及研究所:培育优良品种;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强农业设备研发和推广;治理虫害
三、农业区位因素变化
1、自然地理因素:相对稳定
2、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高品质的追求
(2)政策:对技术产业、助农、惠农产业的支持
(3)交通:交通完善,冷链(保鲜、冷藏)技术进步
(4)劳动力:高素质人才增多
(5) 技术:育种技术、种植技术、农业机械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