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伏天,成都不仅高温持续,而且天气多变。7月29日下午,成都市气象台发布强对流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后,不一会儿果然大雨倾盆,局地甚至下起了冰雹。
图据热心市民
成都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周长春介绍,昨日下午我市高新区和武侯区出现了局地的冰雹天气,出现这种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受高压环流控制,我市处在高能高湿的一个状态,这样的条件下极易触发局地强对流天气。
如今,出门之前点开手机看一下天气预报,成为不少市民的习惯性动作。从手绘天气图的“经验预报”到科技助力下的“精准预报”,气象部门如何更加精准地“预测未来”?记者走进成都市气象台进行探访。
夏季天气变化频繁
短时临近预报来提醒
“有一次天气预报说3小时内可能要下雨,当时明明还是阳光明媚,我都将信将疑,结果没多久真的就乌云密布下起大雨。”说起天气预报,市民小于感受深刻,“幸好我看了预报带了伞,才没有淋成‘落汤鸡’。”
天气预报,特别是短时临近天气预报越发准确,是不少市民网友的共同感受。“有一天我女儿吃完晚饭要下去玩,我说外面看上去快下雨了,别出去了。没想到女儿看了一下电话手表,说天气预报提示暴雨还有50分钟才抵达,还有时间玩一会儿。”市民马先生感到很惊奇,气象预报已经精确到分钟了?
据了解,当前我国可提前3天较准确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3%,强对流预警可提前43分钟,气象预警效能不断提升。
7月28日11点半左右,成都市气象台工程师何莎注意到雷达回波图上有分散对流发展,经过约半小时观察判断,再结合实时雨量数据,她决定发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
“天气雷达通过对降雨云团实时监测形成雷达回波图,帮助我们判断未来的天气变化。”何莎指着电脑屏幕上五颜六色的图像告诉记者,“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回波强度,颜色越暖代表该地区的天气越剧烈。”
据了解,未来0至2小时的天气预报称为临近预报,2至12小时的预报称为短时预报,与更长时段的天气预报相比,短时临近预报准确性更高。夏季是强对流天气多发时段,天气时晴时雨变化频繁,更需要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来“补空”。例如7月28日,在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后,成都市气象台又很快发布了分散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提醒市民接下来可能发生分散阵雨或雷雨天气。
何莎告诉记者,相比于以往,现在不仅气象数据更加全面准确,而且更新频率也不断提高,已经实现每分钟更新一次数据,让预报员能够对不断变化的天气进行更加精细的分析判断,也让短时临近预报发布得更加及时和快速。
从手绘天气图到AI模型
“预测未来”更加精准
“以前我们还需要手绘天气图,然后大家讨论,预报工作很依赖个人经验,一堆预报员为了天气争吵是很常见的事情。”在气象部门工作了近40年的老气象人何军感慨。
“我们现在已经可以预报到未来60天。”参加工作6年的年轻预报员赵雨晴告诉记者,如今成都已有649个气象观测站,随着市气象局自主研发的“蓉城·灵犀”人工智能模型投入使用,配合快速更新预报,0—2小时降雨预报已经精细到5分钟、100米。“原始的气象数据经过计算机和预报模型加工分析后,就能给我们提供包括天气图表在内的多种预报产品进行参考。”
“气象条件瞬息万变,任何一个因素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导致最终结果差之千里。”成都市气象台天气预报室主任张东方告诉记者,气象预报的本质,就是根据现有的信息去预测未来的发展。虽然有越发先进的监测设备、AI模型“加持”,但想要准确预测仍然具有不小难度,需要预报员不断修正,使之更加接近真实情况。
“尽管难以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我们仍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在成都市气象台的墙上印着这样一句标语,每个经过的人都能看见。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提升的“秘密”,可能就藏在其中。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