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一名网友发帖分享了自己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术馆中里的奇妙发现,梵高美术馆中展出了一个梵高使用过的红色漆器盒子,盒子里面放了一些颜色不同的羊毛球。展品说明中写道:“为避免在尝试配色时浪费昂贵的颜料,梵高会使用保存在盒子里的羊毛球。借助这些羊毛球,他探寻适用于绘画的美妙色彩组合——那些能够相互映衬、增强效果,或是呈现同一颜色不同色调的色彩。”
图|梵高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尽管展品说明中没有介绍这件红色漆盒的来源和更多背后的故事,但是眼尖的中国参观者在这件展品上发现了熟悉的中国字,在盒盖的内侧清晰可见三个印章,一个印章写的是:“河南府,中兴号今在南门里自造,牛皮描金箱柜,发行不换。”另外两个印章上写的分别是“包管来回”“货真价实”。
“好家伙,这下荷兰真成河南了。”“太中了。”梵高出生于1853年,也就是清咸丰三年,1890年去世时是清光绪十六年,在清朝对洛阳的主要称呼为河南府,也就是说,梵高所用的这件漆器是洛阳制造,印章上所写的“中兴号”应为该漆盒商家的旗号,这种红色漆盒可能是一种首饰盒,在二手旧物交易平台上可以搜到一个名为“河南府万春号”的首饰盒,与梵高博物馆展出的这件长得很像,不过来自另一家商铺。印章中所写的“南门里”可能为洛阳南关一带,学者郑贞富所著《洛阳通史》记载:清代时期和民国初年,洛阳的商行集中在南关一带,西至盐店口,东至小石桥,商铺林立。在南大街和现在的兴华街上,多为京广杂货、绸缎、布匹等零售店铺。
今年一月,梵高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推文曾介绍过这件特别的文物,认为在清朝洛阳的手工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商行集中,各类商品远销各地,这个漆盒可能通过商业贸易等途径流传到了欧洲,被梵高所获得并使用。这一推测应当是比较靠谱的,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明在《维米尔的帽子:17世纪和全球化世界的黎明》中就有提到17世纪的款样商业潮如何影响欧洲世界,卜正明从维米尔的画作中的细节找到了十七世纪处于萌芽阶段的全球贸易的线索,将这位荷兰画家笔下的世界与中国的对外贸易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文化交流进行勾连。
在史蒂芬·奈菲和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合著的《梵高传》中也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梵高早年间曾从事牧师、学徒等工作,但都不成功,1880年决心成为画家,并接受了巴黎印象派影响,形成了印象派的风格,1886年2月底梵高搬去了巴黎和弟弟提奥同住,并最终在1888年最终定居于法国阿尔勒。1887年梵高从法国艺术家路易·贡斯著作的《贡斯的指南》一书中了解到了日本版画艺术,极大的激发了梵高对亚洲美术的热情,这一年梵高几乎每天下午都会去齐格菲·宾的大型商场,这是当时巴黎一个以出售亚洲艺术品为主的交易零售商场,这家商场中有非常多具有异国情调的工艺品和各种来自亚洲的绘画,也许这件漆盒就是这样远渡重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