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建公厕竟成“摆设”?近日,山西稷山县群众反映,村里耗费资金建成的新公厕常年大门紧锁,村民抱怨沦为“看得见却用不上”的摆设。
面对村民诘问,稷山县有关部门以“维修”为由解释公厕上锁,声称“正常时对外开放”。然而,这般托辞难以服众——“一到办活动或有领导视察的‘关键时候’,公厕就‘自然’好了?”如此牵强的辩解,恰恰暴露了惠民工程沦为面子工程的实质,徒增群众失望与反感。
建好公共设施只是起点,确保其管好用活、真正惠民,方是长远根本。《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已明确要求落实公共厕所管护责任,相关细则进一步规定须确保“专人管、有经费、定时清、无异味”。这清晰表明,农村公厕在规划建设之初,其配套的管护制度、人员配置与资金保障就应同步到位、落实落细。
落实层面,国家政策始终强调因地制宜:推广以工代赈模式,动员村民参与共建共管;整合公益性岗位,将公厕管护与垃圾清运、绿化养护、设施维护等职能有机融合。归根结底,构建长效管理机制,需要各地立足实际,发挥能动性,盘活资源,探索出务实管用的“金点子”。
稷山县对公厕“一锁了之”,看似降低了管理成本,实则冰冷了民心,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降温”,背离了建设初衷。目前,该县已发布通报,确认报道属实,承诺严肃追责问责相关失职失责人员,并对全县农村公厕使用管理情况展开全面排查,确保公用设施真正开放、常态运行。
我们期待,类似农村公厕这样惠民设施不再沦为摆设,真正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真实惠”。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鲁毅
编辑 金妮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