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今年有4900名学生低于一段线(传统的本科线)而被本科院校录取。图/IC photo
据大众日报报道,7月28日,山东2025年普通类常规批第2次志愿投档单公布。记者注意到,本科征集计划共投出6399人,其中4900人在一段线441分以下,最低投档位次甚至到了全省排名472591位,对应高考成绩为376分。这名376分考生因此成为山东今年最大“捡漏王”。
山东高考录取的一段线,也就是传统的本科线。今年有4900名学生低于一段线而被本科院校录取,这并不是什么“捡漏”。而是由山东志愿填报规则决定,同时也反映出部分本科院校缺乏对达到本科线学生的吸引力,给了分数较低的学生上本科院校的机会。
“低分生可以进本科院校”是新高考改革的结果
山东2020年起落地新高考改革。常规批第2次志愿填报的院校就包括未完成的本科计划和所有专科计划。
因此,今年这种未上本科线而报考本科院校被录取的情况在过去几年的招生中一直存在。如2024年有291个本科专业投档最低位次对应分数低于一段线,共6291人。其中,最低位次对应分数低于一段线20分,只是不像今年低得这么多。
推进新高考改革,就要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同时要进一步消除本科与高职专科院校的批次划分,让所有院校平等竞争,促进学校以办学质量与办学特色吸引学生选择。
今年山东的一段线是按普通本科院校招生计划1:1.2划定的,即扩大20%,这已经给安排在一段招生的本科院校增加了报考生源。
但根据山东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数据,一段线第1次志愿投档、录取结束后,本科还剩余6050个计划,其中包括部分本科院校新增计划,与未完成招生计划的征集计划。这也意味着,有部分达一段线的学生放弃报考这些本科院校。
按照山东教育招生考试院的规定,普通类常规批第2次志愿填报,允许达到二段线(150分及以上)未被录取的考生同时填报本科、专科志愿。因此,从理论上讲,考分达到150分的学生也可能被本科院校录取。
“高分生选择高职专业”“低分生可以进本科院校”,这是新高考改革出现的新现象,实则反映出学生有了更自主的选择,高校的等级、层次也在逐渐被突破。
在传统高考中,本科院校未完成招生计划,也可以降分征集志愿,但降分幅度控制在本科线下20分以内。其目的是“保障”本科院校招生质量。而在山东与浙江的新高考改革中,这一“控制”被扩大学生选择权的报考改革打破。
有人质疑如此填报志愿会影响本科院校的招生质量,但本科院校的录取分数为何就要高于高职?
浙江在新高考改革中比其他省份更进一步,取消了所有本科和高职的批次划分,分前60%、前90%两段填报志愿。在填报每一段志愿时,考生自由选择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专业,这就必然会出现高分段的学生可能选择高职院校,而低分段的学生也可上本科院校的报考、录取结果。
这是取消高考录取批次所带来的积极变化,其目的就是淡化高校的身份标签,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促进高校平等竞争。
本科院校不宜再靠“录取批次”维护招生地位
我国传统高考中,本科院校被安排在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等不同批次录取,由此出现了一本、二本、三本等高校身份标签,制造学历歧视与偏见。
推进新高考,我国明确要求取消本科录取批次,到2025年,已有29个省份落地新高考,这29个省份都已经取消本科录取批次,不再分所谓的“一本”“二本”。
而随着取消本科录取批次的划分,在高考录取中,就会出现传统的“一本院校”录取分数低于“二本院校”,以及“二本院校”录取分数超过“一本院校”的情况。今年,在黑龙江还出现了389分上郑州大学的“捡漏王”,虽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已经显示出取消本科录取批次划分带来的报考格局变化。
考虑到各省份都已经实行平行志愿填报、投档,我国各地其实可以取消本科和专科批次划分,把所有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放在一起填报志愿,只需适当扩大志愿填报个数即可。
为推进转变对中职的看法,我国已要求各地在中考录取中把普高和中职安排在一个批次。推进把职业教育建设为平等的类型教育的改革,我国可以在取消本科录取批次划分基础上,取消本科和高职的批次划分。
目前,大多数省份还分本科批和专科批,划定本科线、专科线,要求达到本科线才能报考本科院校,这其实也是人为设定分数要求。
浙江省不再把本科和专科分开,但还设置60%、90%两段,这也可以取消。山东目前允许所有二段线(专科线)上的学生都可以报考第2次志愿,这可以更进一步改革,取消一段、二段,只划定一个基础线,由上线学生自由报考本科、高职专科专业。
如此会更大程度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也从根本上改变把大学分层次、等级的观念。本科院校不宜再靠“录取批次”维护自己的招生地位,而必须通过提高办学质量吸引学生报考。办学质量高、有特色的高职专业,完全可以吸引更多优秀学生报考。
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推进平行志愿“一次集中投档”规则改革,允许学生可同时投档到多所学校,同时被录取,实行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由此减少志愿填报的偶然性,提高学生对报考院校的满意度。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