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张学瑞 通讯员 赵伟 王红 滨州报道
近年来,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马山子镇围绕服务老年群众、促进社会和谐两大重点,创新实施“初心为民 暖心银龄”工程,大力弘扬孝善敬老乡风文明,用心服务温暖民心,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民生愿景照进现实,为全市农村养老事业发展注入创新智慧。
为进一步解决好老年人的急愁难盼问题,马山子镇协同区社会事务局深入实施“初心为民·暖心银龄”工程,在爱老、助老、养老、为老等方面精准施策、持续发力,不断改善老年人的物质条件,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老年人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强化老有所养保障,拓展“阵地+敬老”功能圈。 强化组织队伍保障。成立“初心为民·暖心银龄”工程领导小组,借助“心田”网格治理模式实施,建立健全“党建+网格”专业化管理和“五个一”(即一组机构、一个平台、一支队伍、一个联盟、一套保障)养老服务新机制,组建“海的心意”志愿服务队伍21支224人,每月定期开展居家养老“敲门入户”行动,主动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体提供家政保洁、爱心义剪、生日祝福等暖心服务,将党的服务触角延伸至老年人的心坎上。 强化养老设施保障。投入18万元对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进行全面提档升级,整合村委会办公室、文体活动广场等场所资源,投资30万元完成“助老驿站”阵地建设。投资80余万元完成19处“幸福洗衣房”、9处公益浴室、5处“爱心理发屋”、10处“积分超市”等助老场所建设,并规范运营3处农村幸福院、4处孝善食堂,为老年群众免费提供助洗、助浴、助餐服务,赢得广泛好评。
优化老有所依供给,打造“活动+孝老”服务圈。 弘扬“孝德善治”传统文化。创新设立“暖心银龄”孝善敬老金,强化宣传引导,鼓励村内已婚子女为65岁以上老年人交纳敬老金并张榜公示,配套爱心企业慈善捐赠,集中举办发放仪式,将“孝善敬老金”和物资奖励一并发放到老年人手中。累计开展活动5期,发放孝善敬老金894.79万元,配套慈善捐赠200余万元,惠及1.25万户次老年人,群众参与率达99.42%,获评“滨州市十大慈善项目”和全市“银龄有为·闪耀滨州”典型单位。 丰富“暖心银龄”服务举措。策划“老人游园会”“爱心菊花茶”等重阳节主题活动,发动志愿者为留守老年人免费更换节能灯具1496个,免费为14户特困老年群众实施用电线路改造,帮助3010户老人免费更换燃气波纹软管、燃气报警器、安装防一氧化碳中毒报警器,让老年人“老有所安”,也有效营造了全镇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
丰富老有所乐形式,做优“文化+爱老”生活圈。 创新启动“翰墨薪传”计划。构建“适老化”文化传承体系,挖掘培育93名老党员、老教师、老艺人组成“银发先锋”文化引领者队伍,利用周末节假日常态化开展书法、武术、剪纸等传统文化授课1000余场,实现“一老一小”互助共融,获得国家和省级媒体广泛报道。 持续巩固拓展“百姓大舞台”系列活动。鼓励老年人自编自导、深度参与文艺演出110多场,线上线下观众累计达12万人次, 有400多名老年人实现从观众到演员的华丽转身,实现老年群体“身有所栖”“心有所寄”并“乐在其中”,“百姓大舞台”活动被评为“滨州市十佳文化活动品牌”。
畅通老有所为渠道,搭建“自治+为老”共享圈。 创新“庄乡警事”矛盾调解机制。培育“庄乡微警”114名,搭建“板凳座谈”“邻聚里”议事平台,选派想作为、能作为的老党员、老贤达,与村干部、网格员、民警及志愿者等力量组建联动矛调队伍,成功调解处置矛盾23起,实现让老年群众有地方说话、说了有人听、有事能解决。 探索银发就业培育模式。支持北瞿阝社区精准分档摸排中老年群体就业需求,建立动态就业档案,通过开发适老型特色岗位、搭建多元就业平台,推动弱劳力、半劳力老年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累计帮助60余名55-70岁中老年村民在企业后勤、物业保安、保洁绿化等多个领域灵活就业上岗,人均月增收2400元,实现老有所为与民生改善的“双向奔赴”。
常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扶老之事。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马山子镇将始终坚守为民初心,持续深化“初心为民·暖心银龄”工程实施,持续擦亮“孝德善治”孝善敬老品牌,持续探索助老为老“银龄有为”新路径,为新时代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强基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