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远望
周口连续31天最高温度超35摄氏度,虞城前7月累积降雨量不到200毫米,闷蒸天气持续,周末热力再升级,连日来,京津冀暴雨成灾,河南却经历着焦灼干旱考验。网友感叹,把河北的雨水搬运到河南来吧!
雨不可能搬运,真要移过来,未必是久旱甘露,也可能是移山倒海的洪涝灾害。旱涝并存、旱涝急转,是谁也不愿看到却时常发生的事,网友的话看似无奈,也带给人们思考:极端天气频仍,我们怎样应对?
河南缺的不是一场雨,而是长期的水资源配给。如果说暴雨对城市影响大,那么汛情和干旱对农业来说更是严峻考验。今年台风多在东南沿海登陆,副高北跳之后将华北纳入主雨带区域,中间地带的河南、安徽就“卡”在水汽通道之外。“降水空窗期”的形成,使得干旱不仅发展迅速,而且缺乏自然缓解的机会。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雨带北移,短期几年内很难改变,指望风调雨顺来保障年年丰产丰收,靠老天爷赏饭吃,铁碗也会生锈。
怎么办?气候在变化,应对也要升级。好的举措值得推广。襄城推广滴灌和土壤墒情监测,节水40%;拦沙蓄水生态抗旱,三门峡项目区十年地下水位上升近3米,干旱季保障灌溉率90%;新乡、信阳试点海绵农田建设,农田退水时间缩短一半;洛阳“防赔并重”扩大特色农险承保面积,让农户旱涝保收。
目前河南一亿多亩耕地中,高效节水灌溉农田占比超三成,未来这一比例还会提高。值得关注的是, 农村脱贫人口和防返贫致贫监测对象,由于政策延续性,农险参保率高,反倒是部分一般农户,对粮食生产存在侥幸心理,不愿花小钱买安全,参保意愿不强,抗旱涝风险能力弱,需要反复引导。
防汛抗旱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未来一周,河南多地仍以高温天气为主,但阵雨多发,局地伴有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面上旱、点上汛,更要严防旱涝急转,完善抗旱应急预案和应急供水方案。
“七下八上”关键期要紧盯,功夫更应下在平时。“夏病冬治”是防灾减灾的重要举措,每年汛期旱期过后,各级财政都会有相应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补助,这些项目一般在秋冬季开工,水利专项资金要直达基层,决不能“跑冒滴漏”。2023年豫北伏旱期,郑单958在未灌溉地块平均亩产比普通玉米高出近四成,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鼓励农户科学种植适应黄淮地区气候变化的农作物,也是应对极端天气的有效之举。
《天下粮仓》中大臣焚身祈雨的场景,今天不可能再发生。 既尊重自然,也改造自然,面对极端天气,当我们不再只是寄望“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防汛抗旱就掌握了更多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