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智库策论丨农业保险助力农业防灾减灾的短板及改进建议

   日期:2025-08-01 10:02:32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浏览:4    评论:0    

■闫坤 黄凌

农业保险以其分散农业生产风险、稳定农业生产收入的功能定位,成为我国农业防灾减灾的金融利器,为全面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然而在基层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农业保险展业过程中面临诸多两难的境地,如基层动员力度大但农户参保率低,财政补贴比重大但农险公司盈利少,农险品种需求量大与农险公司供给意愿小,特色农产品保险险种多但规模效应难积聚。为此,我们建议应多方强化农险供需信息的“流通性”,全面提升农险展业链条的“高效性”,加速推进减灾防灾三产“协同性”。

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自2004年我国开始重启农业保险业务,各级政府已从财政补贴、险种创新、政策支持等多方面赋能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从财政补贴角度来看,中央财政补贴从2007年的10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547亿元,有效带动了1521亿元的保费收入,为1.4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5万亿元。从保费补贴的结构来看,三级财政占比为中央:省级:市县达到45%—50%∶25%∶5%—10%,意味着农户缴交保费的比重仅占20%。

从险种创新角度来看,为响应“大食物观”的重大民生战略,保障食物供给的质量、速度与安全,各级政府加大力度支持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并鼓励具有区域禀赋的特色农产品保险创新及普及,用“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农险公司财政补贴,涌现了大批量的特色农产品保险险种,如福建省的福州蛋鸭养殖保险、莆田柚果树及果实保险、泉州生猪期货价格保险、宁德太子参种植保险。多数省份也推出了主要粮食作物的完全成本保险,即覆盖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化成本和人工成本。

从政策支持角度来看,“发展农业保险”等相关字眼已经连续二十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予以强调,近三年分别是“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2023年);“鼓励地方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做到应赔尽赔”(2024年);“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2025年)。近几年中央层面颁布的政策法规,从2019年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2年银保监会发布《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管理办法》,在保险保费补贴、险种创新、保障标准、精准承保、快速理赔、服务标准化等方面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各级政府也相应出台地方政策以响应国家层面的方针政策。但受制于农业保险信息鸿沟落差大、农户数字素养水平低、定损理赔效率慢、农险公司亏损重等现实困境,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当前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是农业保险的供需信息不匹配。为实现“大食物观”顺利实行、保障食物来源多元化,各省份因地制宜设计农险品种普遍达到30余种,从补贴来源来看,囊括中央财政补贴的险种及省级财政补贴的特色农产品险种;从农产品的品类来看,包含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特色作物、禽畜类、创新险种(低温指数保险、台风指数保险等)。但从各方面数据来看,省级特色农产品保险的需求量严重不足,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如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肉牛险种的参保率仅0.13%;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育肥猪保险覆盖率不足35%。据此,对特色农产品保险进行抽样调研发现农户参保率偏低的原因有宣传力度偏低(信息传播渠道狭窄)、保障力度不足(预期理赔款与实际理赔款的落差大)、风险意识淡薄(对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抱有侥幸心理)、理赔定损效率偏低(人员配比不足,勘查定损技术多数落后,导致理赔流程偏长)、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农户所需非农险公司之所供)。

二是农业保险的数据流通不顺畅。在数字新基建与数据新基建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各省份的农业保险基本信息数据库仍旧空缺,特色农产品保险的标的库尚未建立;农业保险信息采集面大,数据成为稀缺且昂贵的要素,各家农险公司数据不共享;地方的财政局、农业农村局、应急保障局、银保监局的数据为非标准化数据,严重影响数据流通、数据分析、灾情预判;农业风险防范尚未形成灾前监测预警、灾中抗灾减灾、灾后救援补偿的综合保障体系;多省份风险联动“一张网”、风险预警“一张图”尚未构建。

三是农业保险的精准投保不到位。从验标投保环节来看,可视化、智能化农业技术手段在各省农险展业中崭露头角,如太平洋产险在河南等地推出“太保e农险养殖业保险”闪赔服务模式,使用生物甄别、智慧终端成功再造理赔业务流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太平洋产险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大面积标的精准勘查定损;黑龙江的水稻生产过程采用无人插秧机、智能灌溉和物联网实现水稻生产的精准种植、精准耕作、精准调配;福建武夷山数字茶园利用物联网检测与AI病虫害预警。但数字化技术在农业保险与灾情防控中的应用毕竟占少数,数字化资源禀赋在不同的农业保险承保公司,甚至各区域之间差异性大,地方割据严重。从营销业务环节来看,投保时节“开小会”“广撒网”的做法较为普遍,作为信息传递的最佳载体——手机软件、智能化平台在促进供求双方的信息流通中并未充分发挥作用。从理赔流程来看,繁琐且冗长,农业保险理赔平均周期较长,部分地区从报案到赔款到账需1—3个月,远高于保监会规定的10天赔付时限,如2024年山东青岛春秋之际遭遇60年一遇的强降雨,玉米受灾面积达95.72万亩,估损金额2.2亿元,但最终到2025年2月才完成96%的结案率,赔付耗时近半年。

政策建议

我国在建设农业强国过程中要同时构筑防灾减灾体系,既要注重高生产力与强竞争力,也要提高风控能力与强生产韧性。当前新质生产力中的高效能、高科技、高质量生产要素在农业领域已逐步凸显与积聚。故要夯实防灾减灾系统工程,就要推进农业保险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注入农业新质生产力,还要促进新质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与防灾减灾之间的有效衔接,以加强有为政府的数智化治理能力,引领我国农业产业联合应对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局势。

一是多方强化农险供需信息的“流通性”。建议由农业农村部牵头,联合银保监会、地方政府及保险机构,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业保险信息共享平台。该平台应整合财政补贴政策、保险产品目录、农户参保数据、灾害历史记录等信息,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标准化和实时共享。针对特色农产品保险,可开发“需求热力图”功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农户参保偏好和区域风险特征,动态调整保险产品供给。同时,推广“保险明白卡”入户工程,采用“线上App推送+线下驻村专员讲解”双轨模式,解决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例如,可借鉴浙江“浙里办”数字政务经验,在涉农App中嵌入保险咨询、比价、投保一站式服务模块,并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录库,实现精准触达目标群体。

三是加速推进减灾防灾三产的“协同性”。实施“保险+产业”捆绑式发展策略:一方面,将特色农险参保率纳入乡村振兴考核指标,对达标地区增加5%—10%的财政转移支付奖励;另一方面,建立“保险信贷联动机制”,对参保农户提高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针对理赔效率问题,建议修订《农业保险条例》,明确超期赔付的罚则(如按日收取赔款金额0.5‰的滞纳金),并建立“应急预付金制度”,对重大灾害启动48小时快速拨款通道。此外,试点“保险+期货+订单农业”模式,由龙头企业牵头组织农户集体投保,保险公司与期货公司对冲价格风险,政府提供保费补贴和交易手续费减免。例如,可推广山东“玉米收入保险”经验,通过三方风险共担,将参保率从不足40%提升至85%以上。

(闫坤: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黄凌: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副教授)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