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刘晓雨 潍坊报道
在潍坊市中心10公里外的双杨街道,前阙庄村正以数字农业为笔,在齐鲁大地上绘制着乡村振兴的新图景。这个拥有302户、869人的村庄,将集体资产从2004年的不足2000元跃升至5.1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34970元的奇迹背后,是一场由村党组织引领、数字技术赋能、全体村民参与的农业现代化变革。作为“全国文明村”“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前阙庄村通过构建“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全链协同”的数字农业生态体系,为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集体经济拥抱数字文明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数字农业发展的集体所有制根基重构
集体资产的数字化确权与活化
前阙庄村的数字农业探索始于一场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2019年成立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全村869名村民吸纳为社员,由“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于英智担任理事长,构建起“土地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形式。这场改革的核心在于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集体资产的精准量化——核清5.1亿元集体资产中,3.24亿元经营性资产与1.86亿元公益服务性资产被纳入数字化管理体系,其中2.1亿元可量化经营性资产按“5万元一股”的标准配股:村民持股13035万元(2607股,占62%),村集体持股7989万元(1597.8股,占38%);1662亩耕地则按“一亩一股”原则量化,村民与村集体分别持有52%和48%股份。
这种“土地股+资产股”的双轨制设计,创造性地将传统土地资源与经营性资产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数字股权。村民通过合作社开发的数字管理平台,可实时查询股权收益、参与重大事项表决,实现了集体资产从“实物管理”到“价值管理”的跨越。《前阙庄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的制定与“成员(股东)大会-成员(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组织机构的完善,形成了“数据驱动决策、制度保障权益”的治理机制,为数字农业的规模化投入扫清了制度障碍。
集体经济的现代化运行机制
在制度创新的框架下,前阙村构建起“数据赋能+民主参与”的数字治理模式。通过搭建合作社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从土地流转、生产计划到收益分配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村民通过移动端参与合作社决策,近年来通过线上投票审议通过智慧农业园区扩建、数字技术引进等多项决议,决策效率显著提升。
数字治理的深层价值在于将传统农业的“人情治理”转化为“数据治理”——在土地股份管理中,系统根据土壤肥力、区位条件等数据动态估值,村民可通过可视化图表了解收益构成;监事会依托财务大数据分析系统实时监督经营活动,通过数据预警纠正物资采购等环节的不规范问题。
利益分配机制的透明化同样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合作社建立股权分红数字模型,根据智慧农业园区的经营数据自动核算分红比例,村民从土地股和资产股获得的分红较传统种植模式显著增长。这种“数字确权-数字决策-数字分配”的闭环体系,既保障了集体资产安全,又激发了村民参与数字农业建设的积极性。
智慧农业生态的全要素数字化构建
“一中心四平台五系统”的技术架构革新
在前阙村12万平方米的玻璃温室群中,“一个中心、四个平台、五个系统”的智慧农业技术架构正在重塑传统农业生产范式。智慧农业云数据中心作为“大脑”,汇聚农业产业、物联网、植保、农机、农资等多源数据,通过算法进行综合分析;智农生产平台实现环境精准调控,当传感器检测到土壤湿度低于阈值时,系统自动触发滴灌并根据作物生长周期调整水量;智农商务运营平台连接全国数百家商超和电商,通过销售数据预测指导种植计划;智农可追溯平台为每个产品生成二维码,消费者从播种到采摘的全程数据;智农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农技专家资源,村民通过APP获取病虫害防治方案。
农业生产系统、农技服务系统、市场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和安全管理系统五大应用系统,构成了覆盖农业全链条的“神经网络”。在番茄大世界智慧农业园区,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环境数据,为精准种植提供科学依据。系统还具备历史数据查询、对比分析及报警功能,管理人员通过分析温湿度等数据优化冬季保温方案,使能源消耗显著降低。这种“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的智能闭环,实现了农业生产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根本转变。
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实践
设备管理的远程化颠覆了传统农业模式。管理人员通过手机APP即可设定风机、天窗、遮阳网、加湿器等设施的工作状态,实现“云端种田”。专家系统的引入则让“老把式”种田变为“数字化”种田——系统整合科研机构的专家资源,构建包含多种病虫害图谱的知识库,农户拍照上传异常植株即可获得诊断建议,有效解决了基层农技力量不足的问题。用户管理系统可查看所有登录账户及权限,系统设置功能允许设定各传感器参数报警区间,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细化管理。
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网络重构
仓储配送的智慧化升级与效率革命
配送环节的数字化改造大幅提升流通效率。线上订单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匹配最优路线,线下配送采用定位和温度监控设备,确保生鲜品质。这种“云端下单、智能分拨、精准配送”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农业“重生产、轻流通”的瓶颈,实现了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路效率优化。
营销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与模式创新
前阙村的数字农业生态中,营销模式的创新极具互联网思维。除传统商超渠道外,合作社搭建的电商平台吸引众多注册用户,消费者可在线购买农产品、观看种植直播、参与“云认养”植株。特定活动期间,通过技术打造的互动体验吸引大量用户参与,线上销售额实现突破。
体验式营销的背后是数字技术对农业价值的重新定义。通过智感物联技术实现的生产全链可追溯,使每个番茄成为“透明产品”——消费者种植档案、施肥用药记录、检测报告等信息。带可追溯标识的番茄售价较普通产品显著提升,仍供不应求。售后服务的数字化建立起快速响应机制,系统检测到质量反馈时可立即启动召回程序,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这种“数字赋能+价值重构”的营销体系,让农产品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增值”。
从“数字前阙”到“智慧乡村”的生态延伸
站在新起点,前阙村的数字农业蓝图正持续拓展。规划中的“数字农业大脑”二期工程将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对村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进行三维建模,实现“虚拟农场”与“现实农场”的实时交互;与科技企业合作建设的5G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将实现农业设备全连接管理。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城乡关系的重构。通过“云种植”“云认养”等模式,城市消费者深度参与农业生产,形成新型城乡互动关系。从齐鲁村庄到全国示范,前阙村的数字农业实践印证了一个真理:当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当数字文明与乡村文明交相辉映,中国农业必将迎来智慧化转型的曙光。
这里的每一行代码、每一组数据,都在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也在为“数字中国”战略筑牢乡村基石。前阙村的探索表明,数字农业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以数字技术重构农业生产关系、激活集体经济活力、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系统工程,这正是其超越地域局限的普遍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