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正值盛夏,骄阳似火,江西南昌的一条街巷上,65岁的刘大爷像往常一样,拎着菜篮子,缓步前行。由于地面湿滑,他一脚踩空,重重地摔倒在地。摔倒的瞬间,刘大爷发出了一声闷响,菜篮里的蔬菜撒了一地。几名路人见状,纷纷停下脚步,围拢过来。然而,尽管人群越来越多,大家却只是远远地站着,彼此交头接耳,却无人上前搀扶。
“你看,摔得挺重的,要不要上去帮帮忙?”一位年轻姑娘小声和身边的同伴商量。
“还是别了吧,前几年不是有个好心人扶了个老太太,结果被讹了好几万吗?现在谁还敢管这种事啊!”年长些的男子低声劝阻,脸上写满了无奈。
人群中,不时传来窃窃私语。有人掏出手机拍照,有人摇头叹气,但始终没有人敢冒险伸出援手。大家都担心,一旦搀扶,万一被误会成肇事者,反而惹来麻烦,最终“好心没好报”。
就在众人踌躇不前,气氛愈发凝重时,路过的滴滴司机张伟被这一幕深深触动。张伟年仅28岁,家境普通,平日里靠开网约车养家糊口。他原本正要送一位乘客,看到人群围聚,便下车一探究竟。当他看到倒地的刘大爷脸色越来越苍白,嘴唇发紫,呼吸微弱,直觉告诉他,情况十分危急。
“不能再等下去了!”张伟心头一紧。他赶紧掏出手机,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同时大声向周围人求助:“大家让一让,给急救车留条道!”说完,他快步走到老人身边,蹲下细心查看老人的状态。
发现刘大爷已经没有明显的意识反应,张伟赶紧脱下自己的外套,轻轻盖在老人身上。盛夏虽热,但地面湿冷,张伟担心老人受凉加重病情。他一边守护着老人,一边安慰围观群众:“救护车很快就到,大家别围得太近,让医护人员有空间施救。”
张伟的举动让部分围观者感到羞愧,也有人为他的勇敢点赞。但也有人小声嘀咕:“万一出了事,这小伙子可倒霉了。”
大约七八分钟后,120急救车呼啸而至。医护人员迅速下车,熟练地为刘大爷进行检查。现场初步判断,老人疑似突发心源性疾病,导致摔倒。医护人员立即为老人实施心肺复苏、吸氧等急救措施,并在最短时间内将其送往附近医院抢救。
在抢救室内,医生们连续奋战了半个多小时。心电监护、注射药物、人工呼吸……一切抢救措施按照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命运弄人,尽管医护人员竭尽全力,刘大爷最终还是因心源性猝死抢救无效,永远离开了人世。
得知老人离世,张伟心情沉重。他虽然只是路过的司机,却已将刘大爷当作自己亲人一样尽力相救。张伟本以为,自己虽然没有亲手将老人扶起,但至少做到了及时报警、守护老人,问心无愧。谁知,事情却远没有结束。
三天后,张伟正在接单途中,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一阵怒骂:“你就是那个滴滴司机?就是你们害死了我爸!你们一个都跑不了!”原来,这通电话来自刘大爷的家属。他们不仅情绪激动,还将矛头指向了所有在场的路人、医院和张伟本人,要求三方共同赔偿三十万元。
家属的做法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他们将当时在场的数名路人、负责抢救的医院以及张伟一同告上法庭,理由是“见死不救”“延误抢救时机”以及“抢救不当”。原本只是一起突发意外,如今却演变成了一场令人唏嘘的法律纠纷。
收到法院传票时,张伟感到非常委屈。他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自己明明第一时间拨打了120,并在医护人员到来前细心守护老人,怎么就成了“罪人”呢?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自己好心救人,不仅没有得到理解,反而成了被告,这让他对社会的善意产生了动摇。
案件开庭当天,法院内外聚集了不少媒体记者和围观群众。大家都想知道,这样的“见义勇为”是否会被法律认可,还是会像家属所诉求的那样,“好心人”反而要担责。
庭审过程中,医院方面带来了详细的抢救记录和医疗流程资料。医院律师陈述,从接诊到抢救,每一步都严格按照医疗规范进行,没有任何延误或过错。张伟则当庭陈述了自己当时的所作所为,并提交了手机通话记录和现场照片,证明自己第一时间联系了急救中心。
面对家属的指责,法院进行了详细调查。法官指出,首先,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路人没有强制救助的法律义务,不能因为未上前搀扶就追究法律责任;其次,医院的抢救措施符合医疗规范,没有存在失误或过错;最后,张伟的行为属于见义勇为,及时报警并守护老人,不仅无过错,反而值得褒奖。
最终,法院当庭宣判:驳回家属全部诉讼请求,张伟、医院及在场路人均无赔偿责任。法官还特别表扬了张伟的见义勇为行为,并希望社会能够更多关注正能量,鼓励大家在类似情况下勇敢伸出援手。
案件结束后,张伟走出法院的大门,烈日依旧高悬。记者们蜂拥而至,纷纷向张伟提问:“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情,你还敢管吗?”
张伟沉默片刻,眼里有着复杂的情绪。他轻声说:“再碰见,还是会打120,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人出事。毕竟,救人是人的本能。”
张伟的回答,让在场的许多人动容。事实上,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讨论,是因为它直击当代社会的一个痛点——“扶不扶”的道德困境。近年来,“好心人反被讹”的新闻屡见不鲜,导致许多人在遇到陌生人倒地时选择冷漠旁观,甚至明知对方危在旦夕也不敢上前帮忙。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反映出社会信任的缺失和人际关系的疏离。
但此次判决,给了所有善良的人一颗“定心丸”。法院的公正裁决,不仅维护了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也为社会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张伟的善举虽然一度让他陷入困境,但最终得到了法律和舆论的肯定。
法律应当为好心人撑腰,不能让见义勇为变成高风险行为。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好人法”等相关法规,对见义勇为者予以保护,明确规定因救助行为导致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无需承担责任,除非存在重大过错。这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扶不扶”问题提供了法律指引。
相信随着社会进步和法律完善,越来越多的人会在关键时刻选择善良,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尊重和安全。
正如张伟所说:“总不能看着人死。”希望未来的每一个“张伟”,都能无所顾虑地伸出援手,不再让善良成为被告,而让正义与温情,成为社会最坚实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