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蚊灭蚊“清源之战”全面打响,村居成为重要阵地。
作为三水区人居环境最差且历史问题最复杂的村,西南街道㘵心社区上演着一场“闪电战”与“持久战”。经过多日奋战,三水区农业农村局全覆盖入户清理闲置房75间、清理闲置地241处,累计清理散落垃圾、废弃瓶罐等孳生地(处)2551处,参与清理垃圾近1000吨。
㘵心社区实观从0到1的破局,全面清理几十年积存垃圾,实属不易,不仅产生强烈的可感可及的环境变化,还促使越来越多村民主动配合一起干,改善干群关系。
在防疫灭蚊中,三水区农业农村局闻令即动,以“白+黑”“5+2”“晴+雨”的拼劲冲锋一线,更以专业智慧创新机制,构筑起群防群治的坚实屏障。
三水区农业农村局参与清理㘵心社区垃圾近1000吨。
冲锋一线:干群同心守护农村防线
据悉,三水区农业农村局充分发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部门职能和业务专长,运用此前在“三清三拆三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相关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强化统筹、高效推进,将战场同时推向田间地头的生产一线与问题交织的村(社区)一线。
行业阵地上,三水区农业农村局把防线筑在田间地头的最前沿。防疫防控开始以来,集结50余名干部组成派驻指导小组,直插农业生产作业区、农用地住人棚舍及周边环境,与属地镇村干部一同开展清理工作:连劝带帮清空闲置多年的瓶罐杂草、疏通沟渠积水、规范杂物堆放,排查并清理住人棚舍及周边耕作区孳生地(处)4644处,入户宣传1200多户;完成区内屠宰、种养殖企业100%排查消杀。
挂点㘵心社区,三水区农业农村局更是上演一场“闪电战”与“持久战”。7月26日中午,三水区农业农村局接到挂点㘵心社区任务后,1小时内完成动员部署,全体干部志愿者抵达开展工作。
西南街道㘵心社区上演“闪电战”与“持久战”。
烈日下,志愿者以巷道为单元开展“地毯式”摸排,入户登记居住情况、指导协助群众清理户内积水、发放宣传单张和灭蚊片293户,防控知识有效送达。
傍晚6时,该局主要负责人、骨干成员与社区书记围坐一堂,迅速汇总摸排情况,敲定夜间突击方案、难点攻坚策略。
晚上8时,正是大部分居民下班在家时,40余名志愿者组成突击队,打着手电筒行走在巷子中,再次入户协助清理,清理消杀闲置房屋。
深夜10时,复盘会就地召开,肯定成效,分析不足,为次日的战斗精准导航。
连日来,志愿者“5+2”“晴+雨”攻坚“垃圾山”感染居民住户。七旬老人端出刚出炉的凉茶,热心村民捧上冰镇西瓜,“你们辛苦了,解解暑!”越来越多的居民被这份执着感染,主动拿起扫把、钉耙,加入清理大军。干群合力,向沉积几十年的“垃圾山”和顽固卫生死角发起总攻。
志愿者“5+2”“晴+雨”攻坚“垃圾山”感染居民住户。
“十三巷有一个大型卫生黑点,堆积物复杂,人工清理困难,需要贵单位紧急调配小型挖掘机等设施设备支持”,现场工作人员通过电话与三水区公用集团沟通物资需求。很快,机器的轰鸣声在狭窄的巷道响起。
从大型器械的跨部门调用、环卫力量的区域调配,到专业消杀力量的衔接配合,再到信息数据的互通共享,幕后工作组推动资源在全区“一盘棋”下精准流动、快速响应一线需求。
长效治理:“3个挂钩+1个绿色通道”
冲锋陷阵背后,精密机制高效运转。
7月23日,三水区农业农村局印发《关于开展外来耕作户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通知》通过“排查-整改-回头看”闭环管理机制,确保问题发现一处、整改一处、巩固一处,推动农用地居住管理规范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同日,三水区农业农村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积分制管理的通知》,将布雷图指数与积分制挂钩,这一创新举措,显著拓展了积分制的内涵与外延,考核内容从清理垃圾杂物扩展到清理房前屋后、室内室外的各类积水容器等蚊虫孳生地;清理范围从公共区域延伸至农户室内,从常住房屋覆盖到闲置房屋,真正实现了村庄环境整治与蚊媒防控的“无死角、全覆盖”。
㘵心社区实观从0到1的破局,全面清理几十年积存垃圾。
7月26日,三水区农业农村局印发《三水区农村防疫责任与集体经济管理挂钩工作指引》,充分发挥部门专业优势,构建起防疫工作与人居环境积分制、村集体分配、资产竞投资格挂钩机制。完善了“检查-整改-奖惩”的全链条管理机制,更通过积分奖惩直接挂钩集体分红,强化村民自治主体意识。如白坭镇通过积分制推动1226个问题整改;芦苞镇四合村通过积分奖励调动村民自行清理房前屋后杂物800多处。
同时,三水区农业农村局开辟集体防疫资金绿色审批通道,持续推动蚊媒防控工作高效、精准开展。
据悉,得益于绿色审批通道的及时开辟和有效指引,52个涉农村居迅速执行集体防疫资金绿色审批机制,用来购买灭蚊物资、租钩机及人工等,如莘田村立即购买了7000元无人机用于防疫,五顶岗村委村购买12000元防疫物资,富景社区购买消杀药水、蚊香约10000元,也有些村民小组聘请第三方开展消杀。
采写:南方+记者 魏英
通讯员 三农宣
通讯员供图
【作者】 魏英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