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正在显著增加,特别是高温热浪和极端降水。更令人忧心的是,我们以为如钢铁堡垒般安全稳定的城市,正在成为被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区域。那么,当极端天气降临时,城市该怎么应对呢?
城市为何成为风暴中心?
为何我们原以为坚固、安全的城市,无法抵挡住灾害的侵袭?其实,快速城市化进程推高了城市区域内能源消费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密度。用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道路、建筑等基础设施,高密度的交通,不断增加的能源消费,让城市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更加显著,进而导致高温热浪和极端降水等事件,在城市中心区域的发生频次和强度变化与城市外围相比更加显著。
城市热岛效应:大量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
在过去的60年里,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中国主要城市集群气候变化导致灾害风险等级显著上升。一方面,高温热浪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都在显著增加;另一方面,城市建设导致的不透水面积增加,城市排水管网密度下降,老龄人口等脆弱人群占比升高等,都让城市的暴露度和脆弱性快速上升。这些脆弱因素正在成为城市面对气候变化危机的“短板”。
城市该如何应对气候危机?
面对愈演愈烈的气候危机,我们是否束手无策?也许解决方案就蕴含在城市系统之中。
1
如果城市发展能够全面转向低碳、绿色、清洁的路径,也许可以尽快遏制全球温升的势头,让气候变化避免走向更差情境。
2
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的城市有机会迈向一个更加智能和安全的未来。灾害事件预警预报逐渐成熟,城市基础设施面对灾害的灵活性和韧性得到有效提升。灾害来临时人员物资的应急响应也会在一次次灾害的大考下不断完善。
城市需要正视气候变化带来的重重风险,我们相信在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完善的治理体系下,城市一定能成为更加安全、公平、有韧性,并充满活力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