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高温天气持续,与此相关的疾病也进入高发期。天津市南开医院心内科医生李鹤介绍,中暑、热射病、“热中风”是三种夏季高发疾病。三者常常被人们混淆,其实其发病原因、严重程度、应对方式大不相同,了解三者的区别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对保障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由于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导致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它属于较轻的高温相关疾病,多因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中,身体产热大于散热所致。
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属于致命性急症。它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至超过 40℃,同时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等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
“热中风”并非医学上的标准术语,通常指在高温天气下发生的脑卒中(中风)。高温环境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血压波动,加重心脑血管负担,从而诱发脑卒中。其本质是脑血管疾病,与前两者的体温调节障碍有着本质区别。
易患人群
中暑的易患人群较为广泛,包括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作业的工人、参加户外活动的运动员、军训的学生等,这些人群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加之可能存在饮水不足、活动量过大等情况,容易发生中暑。
热射病的易患人群除了上述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中活动的人之外,还包括老年人、儿童、孕妇以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等慢性疾病的人群,这些人群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对高温的耐受性低。
而“热中风”的易患人群主要包括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或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中老年人,高温天气会进一步增加其心脑血管的负担,使原本就存在的血管病变加重,从而诱发中风。
症状表现
中暑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全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轻症中暑除了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体温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等表现。热射病是重症中暑的主要表现形式,症状更为严重,患者会出现体温超过40℃的高热、无汗或大汗淋漓、皮肤干燥或湿冷、意识模糊、昏迷等症状,还可能伴有抽搐、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如不及时救治,可迅速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热中风”的症状与一般脑卒中相似,但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发生。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与中暑和热射病不同的是,“热中风”患者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高热症状,往往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
防范指南
防范中暑和热射病,要避免在高温时段长时间进行户外活动或作业 ;如需在高温环境下活动,要尽量穿宽松、透气、浅色的衣物,配备遮阳帽、太阳镜等防晒用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适当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如果在室内,要保持通风散热,合理使用空调、风扇等降温设备。
预防“热中风”,除了要注意上述防范措施外,更重要的是控制好基础疾病。
特别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要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饮食上要清淡低盐,避免暴饮暴食;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
李鹤提示,当下,高温天气仍在持续,公众要提高对中暑、热射病、“热中风”等高温相关疾病的认识,了解它们的区别和防范措施,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必要时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