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市入选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以来,坚持产业为要、改革赋能、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大力发展粮食、牛奶等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智慧化水平,加速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一、以产业为核心,构建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粮食产业稳定发展。创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种植面积26.58万亩,总产量15.93万吨,总产值4.16亿元。培育兴唐、昊王等粮食生产加工企业18家,年生产加工能力突破80万吨。二是草畜产业转型升级。成功打造以灵武养殖基地及沿山草畜产业带为主导的草畜产业体系和国家羊肉生产加工基地、全区优质肉牛供应基地。2024年全市奶牛、肉牛、肉羊、生猪存栏分别达19.96万头、7.34万头、71.1万只、8.99万头,我市奶牛存栏居全区第二,肉牛、肉羊、生猪存栏均居全区第三。草畜产业产值达44亿元左右,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以上。兴源达农牧入选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基地名单,蒙牛数智化工厂入选“全球灯塔工厂”和“全国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三是瓜菜产业扩规提质。集中打造郝家桥镇设施蔬菜和梧桐树乡黄河金岸露地蔬菜两个核心产业带,建成西北最大的“尚品上滩韭菜”设施生产基地2万亩、绿色高质高效蔬菜基地2.3万亩。2024年全市瓜菜种植面积6.75万亩,总产量24.39万吨,总产值9.41亿元。“盛世丰”香菜、“尚品上滩”韭菜、沙坝头西瓜、“莎妃”蜜瓜等特色瓜菜畅销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等大中城市。四是新兴业态强势发展。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建成全国文明村镇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宁夏特色旅游村4个、高质量美丽宜居村庄20个、城乡融合示范村镇14个。建成县级物流仓储分拨中心1个、农产品冷链设施28处、村级服务站点60个,实现全市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点全覆盖。2024年农特产品网络零售额为16.32亿元,同比增长9.59%,农产品电商销售额占比达26.46%。
二、以改革为动力,激发农业现代化发展活力。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强大动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激发农业现代化发展活力。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设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保证金300万元,累计办理贷款1430笔10589万元。二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目前,已培育龙头企业35家、农民合作社251家、家庭农场402家。三是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农资超市、农资配送、测土配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专家坐诊、土地托管、金融担保”10大服务功能,打造服务主体多层次、服务内容多元化、服务机制多样化的综合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以综合服务站为引领、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农户为基础的服务模式。目前,共培育发展农业社会服务组织148个,服务小农户累计达7.73万户次。
三、以科技为支撑,提升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 一是加强科技合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5家高等院校深度合作,构建“校-政-企”联合研发体系,设立研发平台4个,成立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5个,建成奶牛科研中心、服务中心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1个。示范应用奶牛OPU-IVF-ET(活体采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和滩羊多胎品系培育工作,完成高产奶牛胚胎移植5160枚、克隆胚胎移植624头,出生胚胎移植犊牛683头、克隆犊牛7头,奶牛良种覆盖率达100%。二是加大科技推广。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6.03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5%,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34.5万千瓦,三大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98.37%,奶牛产业机械化率接近100%,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三是推进智慧农业。构建“市管乡、乡管村、村聚散”三级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实现农事决策精准化、农事作业无人化、农情监测智能化。建成全区首家数字化“无人农场”和首个智慧农机社会化综合服务联合体,智能农机技术应用领跑全区。建设奶牛智慧养殖平台,创建智能化养殖示范基地,全市奶牛管理数字化率、规模养殖场奶牛良种率、机械挤奶率、TMR饲喂率均达100%。
四、以品牌为引领,增强农业现代化市场竞争力。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强品牌培育和宣传推广,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一是加强品牌培育。目前,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三品一标”基地1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4个。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56个(绿色食品认证42个、有机产品认证1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1个),名特优新农产品9个,“圳品”2个,特质农产品1个,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企业10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9.37%。二是强化品牌宣传。借助“乡味宁夏”和“妙选银川”公用品牌资源鼓励企业抱团创名牌,2023年以来,共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参加“宁夏精品(品质)中国行”“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全国蔬菜产业大会”等各类主题推介、展示展销活动24场次,签订农产品销售合同金额4.35亿元,农产品销售额达612.08亿元。三是严格品牌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严格农产品品牌准入和退出机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信誉。2024年制定行业标准48项,开展农产品速测4.6万批次,农产品检测数量位列全区第一,开具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297万张,承诺达标合格证检测贴证数量占全区65%以上。
来源:市委改革办、市农业农村局
本期编辑:彭雅茹
责任编辑:卜 雨
审 核:唐春燕
签 审:陈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