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南阳市博物院:那些藏在铜镜里的经典故事

   日期:2025-08-19 15:02:31     来源:南阳声速文化传媒    浏览:0    评论:0    

编者按:“ 照见星河 ——铜镜里的风华长卷 ”为南阳 市博物院本年度重点打造的原创展览, 为进一步宣传该展览的意义价值及社会影响,全方位 、多角度解读 南阳铜镜 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 色,南阳市博物院将策划撰写系列报道文章,今天推出系列报道之 四 《 那些藏在铜镜里的经典故事》。

在中国古代,铜镜可不只是简单的日常用具,它更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历史与情感交织的大门,背后藏着数不清的动人故事。

黄帝铸镜

据《轩辕黄帝传》记载:“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黄帝内传》也说:“帝既与西王母会于王屋,乃铸大镜十二面,随月用之。”相传黄帝在战胜蚩尤、统一部落之后,曾采首山之铜(一说昆吾之铜),铸造了15面铜镜。这些铜镜并非普通的生活用品,而是被赋予了神奇的功能:其中12面铜镜象征一年中的12个月,镜面直径随月份变化,暗含对自然时序的敬畏;剩余3面铜镜则象征日、月、星“三光”,据说能“照见妖魅”,具有辟邪镇宅的神力。李时珍《本草纲目》也有记载:“镜乃金水之精,内明外暗,古镜如古剑,若神明,故能避邪魅仵恶,凡人家宜悬大镜,可避邪魅”。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美男子,一日对镜自赏,问妻、妾、客谁更美,皆答其胜徐公(齐国公认的美男子)。后见徐公,自愧不如,悟出妻妾客因各自立场而美言于他。这一发现,如同铜镜虽能映照面容,却也可能因表面瑕疵或光线角度而呈现不同影像,启示人们需超越表象,追求真实。邹忌借此契机,巧妙地将个人体验转化为治国之道,向齐威王进谏,指出君王若仅听信身边人的美言,便如同依赖一面有偏见的铜镜,难以看清国家的真实状况。他建议齐威王广开言路,鼓励臣民直言不讳,以此作为治理国家的明镜,照亮前行的道路。齐威王听后大悟,随即实施了一系列改革,齐国因此迎来了政治清明、国力增强的新局面。可见,无论修身齐家,亦或治国平天下,都需要一面能够映照真实、不受偏见影响的“明镜”。

明镜高悬

“明镜高悬”喻官吏明察善断,源自东晋《西京杂记•卷三》。相传刘邦攻入秦都、初入咸阳宫,见一方镜宽四尺、高五尺九寸,里外透明,照之可见人影倒立,以手“扪心”能显五脏六腑,察疾病所在,还能看出哪些人心术不正。秦始皇以此镜审视臣仆宫人,对那些镜前“胆张心动者则杀之”。由于此镜出于秦地,所以称为“秦镜”,又因有察识人心的功能,人们便把善于断案、能看透坏人面目的清官明吏喻为“秦镜”。但是秦代暴政又为人所痛恨,因此慢慢演变为“明镜”。后来,历代王朝官吏在公堂悬挂“明镜高悬”匾额,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到公正严明。

与“明镜高悬”有关的另外一个传说故事是关于包拯的。相传包拯小时候被人陷害掉入井中,偶得一面镜子,滴上鲜血能照出世间心术不正之人,这就是后来成为“开封府三宝”之一的阴阳镜。包大人就凭这块宝境,夜断阴,日断阳,明察秋毫,查清了无数疑案,为老百姓伸张正义。他临死时,怕后任贪赃枉法、残害良民,就命人把宝镜悄悄悬挂在开封府的正堂之上。后来有个叫钱如命的贪官,上任后贪污受贿,被宝镜显灵揭露丑行,最终气绝身亡。自此,府台衙门公堂之上往往会悬挂“明镜高悬”的匾额,以表官员断案公正,执法严明,为官清廉。

隋炀帝引镜自照

出自《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原文为:“(隋炀帝)又尝引镜自照,顾谓萧后曰:‘好头颈,谁当斫之?’”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常年对外征战(如三征高句丽),又大兴土木(营造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等),导致民不聊生,各地起义军蜂起,天下大乱。公元618年,隋炀帝被困于江都(今江苏扬州),身边的禁卫军(骁果军)多为关中人,因思念家乡且不满现状,酝酿兵变。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隋炀帝已预感末日将至,一次他对着铜镜自照,回头对皇后萧氏说:“好头颈,谁当斫之?”(意思是“多好的一颗头颅啊,将来会被谁砍去呢?”)萧氏大惊,问他为何说出这般不吉利的话,隋炀帝却苦笑道:“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富贵与贫贱、快乐与痛苦,本来就是循环更替的,又有什么好伤感的呢?)不久后,骁果军将领宇文化及发动兵变,隋炀帝被缢杀。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好头谁斫”,用来感慨命运不济。

破镜重圆

据唐朝孟荣《本事诗·情感》记载,南朝陈国后主陈叔宝在位时,陈国人徐德言娶了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夫妻恩爱异常。当时政局混乱,徐德言担心国破家亡后无法保护妻子,于是摔破了一面铜镜,夫妻双方各执一半,相约来年正月十五在集市上卖镜寻妻。陈国灭亡后,公主果然进了隋朝大将越公杨素之家。徐德言颠沛流离,来年正月十五这天,终于在京城集市上找到了卖半边镜子的老头,并拿出自己珍藏的半边镜子合上,伤心不已。乐昌公主知道这件事后,日夜啼哭,不吃不喝。杨素被他们的爱情故事所感动,不仅把徐德言请到家中,还把公主还给他,并送了丰厚财物,让他们后半生衣食无虞。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了“破镜重圆”的典故。

唐太宗三镜论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铜镜可以整理好自己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了解国家的兴亡更替,用人作为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唐太宗特别重视听取臣下的意见,尤其是魏征这样的直言敢谏的大臣。魏征去世后,唐太宗痛哭失声,感叹失去了一面镜子,并亲自撰写碑文以示哀悼。魏征的存在对于唐太宗来说,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助手,更是他的一面镜子,帮助他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铜镜,历经千年岁月,承载着爱情的坚守、权力的威严、王朝的兴衰,还有神秘的传说。它宛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后人得以一窥古代社会的风貌与古人的情感世界。

作者:韩梅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