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京8月20日消息(记者栾永胜)连日来,南京持续高温。烈日当空,在南京溧水示范农田里,记者看到了一幅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的和谐共生图:光伏板架在半空当“发电帽”,板下种的蔬菜、药材长得正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装备所设施种植团队负责人介绍,这是他们与相关能源企业合作开发的“光伏+农业”高效绿色生产技术体系。
“光伏+农业”和谐共生图(央广网记者 栾永胜 摄)
光伏+农业:跨界融合1+1>2
光伏农业,是将太阳能发电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可涵盖种植业、渔业等领域,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实现一地多用,将清洁电能生产、现代农业种植养殖与生态保护编织成一张立体的网。
光伏农业的产业魅力在于其“跨界融合”的基因——架设在农田上方的太阳能光伏板化身“阳光捕手”进行发电,板下空间因地制宜种植作物,实现“一地两产”(清洁能源生产与农业生产)。
光伏农田(央广网发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供图)
渔光互补:水下养鱼,水上“种电”
不光农田,在江苏各地的鱼塘上,一场场“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试验也正在轰轰烈烈展开。
在宜兴新建镇,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团队规划设计的“华能宜兴新建镇100兆瓦渔光互补发电项目”集池塘生态化改造、渔业养殖、光伏发电于一体,该项目有效实现“一水三用”:光伏板高效“捕捉”阳光发电,水下空间科学规划养殖鱼虾,而池塘生态则通过清淤、护坡、植被修复实现全面升级。
架设在鱼塘上方的光伏板,不光种下了一棵棵“发电树”,还为水面撑起一层“遮阳伞”——盛夏时节,鱼塘水温明显下降,有助于保持适宜的养殖环境,堪称鱼塘上的“降温神器”;鱼塘内蓝藻繁殖被抑制,鱼药用量可减少三成。
光伏鱼塘(央广网发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供图)
科研力量:让高效利用有了可复制模板
太阳能虽是大自然的馈赠,但高效利用从来都不是靠运气。光伏板架设的高度、倾斜的角度,都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团队在“隐形图纸”上精心计算的结果——既要保证发电效率,又要让阳光恰到好处地照亮作物、温暖鱼虾。
记者了解到,由该团队牵头制定的江苏省地方标准《光伏农业园区规划编制要求》,首次将“农光互补”从试验田经验升级为可复制的标准模板,填补了行业空白。
从江苏到全国,“绿色革命”正在悄然开展。目前,我国已有数千个光伏农业项目落地,年减排二氧化碳数千万吨。随着国家“千家万户沐光行动”的推进,光伏发电与现代农业将擦出更多兼具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特质的“绿色”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