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海涛 平报融媒记者 孙聪利
“‘扬帆计划’不仅帮我圆了在家乡实习的梦,而且实习的岗位也跟我的专业高度契合。我把书本知识用在了家乡的建设实践中,也从这次实习中收获了新的技能。”8月18日,说起今年7月在河南中平交科研究设计院的实习经历,来自清华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平顶山籍学子赵同学仍难掩激动之情。
这份“心想事成”的实习,源于赵同学在朋友圈看到家乡白龟湖环湖路的新设计时的深深触动。惊艳之余,她萌生了暑期返乡的念头:希望能进入设计单位一线学习,将专业知识付诸实践,提升自己的实战能力。平顶山市委人才办得知她的心愿后,第一时间联系相关规划设计单位,为她打通了一条专业实践通道。
这正是平顶山市今年首次推出“扬帆计划”的一个生动缩影。该计划由平顶山市委组织部和团市委联合开展,于5月正式启动,面向市直单位、重点企业、创新平台等共募集岗位1593个,6月开始面向全国返乡大学生招募。截至目前,首批1137名实习学生为期1个月的实习工作已陆续接近尾声。
所有参与此次实习活动的大学生,均享受“实习加油包”,包括平顶山旅游年卡、精品糕点店优惠卡、每月30GB免费流量等,更享有“一对一”业务导师带教和专业实习鉴定。实习期满后,经双方达成一致,可继续延长实习时间,参与秋季实习。
支撑这场青春实践的,是平顶山市自去年7月起实施的百名院士进园区、百家企业进校园,千名博士进企业、千名高管进课堂,万名学子进鹰城、万名工人进教室“双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市上下一年来的探索实践,打通了人才在高校、企业、院所间的流动通道,让产业脉动与创新活力在平顶山深度交融……
百名院士进园区:顶尖“智囊团”点亮产业星空
今年1月14日,平顶山市委书记陈向平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润生举行工作会谈,围绕共建核酸药物创新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等方面深入交流,并达成广泛共识。
2月27日,河南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省科学院院长徐红星出席会议并讲话,研究了共建省科学院平顶山成果转化基地相关事宜等。
4月27日,河南农业大学与平顶山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康相涛将带领专家团队,把更多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效益。
……
这一个个“大事件”,正是该市推进院士合作项目的生动注脚。
该市围绕“7群12链”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建立产业院士智库,指导各产业园区邀请院士专家围绕核心技术攻关,开展一线讲学、专题培训、技术指导,每年举办1—2次主旨报告、签约1—2个产学研项目、带动1—2名高端人才(团队)引进,累计促成院士专家等人才合作项目139个,投资金额325亿元,撬动高端智力资源助企、帮企、投企。
此外,平顶山市鼓励支持重点企业整合优化资源,搭建河南省院士工作站、院士(团队)创新中心等承接院士(团队)成果转化的平台,促进更多优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研发实力。
“我们团队攻克了地下储气库建设和工艺系统集成等多项技术难题,首次在全球范围内采用水平压裂形成的盐穴水平老腔进行地下储能。”中国工程院院士杨春和表示,这标志着我国在大功率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与中国平煤神马集团联合实施,联合盐化公司负责具体推进。
百家企业进校园:车间与课堂“破壁融通”
为打破校企合作壁垒,平顶山市积极引导高校和企业开展平台共建、项目共研、成果共享,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和企业优势资源,打造一批产业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特色产业学院、产学研合作基地等校企创新联合体,推动300余家优质企业与高校共建合作,揭牌成立尼龙科技、电气装备、汝瓷等产业学院19个,打造平高集团、铁福来装备制造公司等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11家,达成校企合作项目839个。
据了解,平顶山学院生物医药产业学院内,真实生物公司捐赠的2000万元药物研发设备高效运转,学生参与优化的阿兹夫定片剂缓释技术,已应用于新冠口服药生产,使生产效率提升25%;平煤神马向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捐赠矿井设备360台(套),学校按1:1真实矿井比例建造实训基地,模拟井下五大采煤工序;平顶山市恒亦鑫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在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建立了校中厂,每年可以培养学生200名左右……
校企纷纷表示:“过去校企合作像‘相亲’,现在已是‘过日子’。企业将真实生产线嵌入校园,学生毕业论文直接服务产业需求,实现了产学研精准对接,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实操能力”。
千名博士进企业:“科技副总”激活创新基因
“多亏园区牵线搭桥,我们对接上了河南城建学院的博士团队,聘请了‘科技副总’,在实验室里与博士团队深度合作,不断研究开发新产品,才有机会将产品推向市场。”河南伟业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说。该公司与河南城建学院博士团队合作项目《复合型调氮增碳剂新品开发及其在高牌号灰铸铁中的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荣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省赛三等奖。
平顶山市坚持一年一选、一选一年,每年从“博士人才库”中选派优秀博士到企业担任技术顾问,向省委组织部积极争取从高校、科研院所等精准选聘高层次科技人才到全市有需求企业挂职“科技副总”,对接省有关部门和高校开展博士服务团选派,推动更多科研学术人才深入一线、深入企业、深入产业,实现科技创新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
“以前我们的胆红素纯度卡在90%左右,重金属残留问题更是头疼。”慧鑫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汉生说,“博士团队来了后,不仅找到了‘病根’,还开出了‘药方’。”经过两个月的攻关,宋巍团队成功将产品纯度提升至98%以上,重金属残留问题也迎刃而解。
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有35名博士挂职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帮助解决技术难题24项、联合申报省级以上项目8项;选聘305名博士担任技术指导,涉及成果转化、技术攻关等方面合作100余项。
千名高管进课堂:企业家化身产业教授
3月20日,平顶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举办首届“企业家进课堂”活动,邀请中原证券平顶山分公司总经理王楠、副总经理郑文朝、上海领瑞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亚峰等行业高管走进课堂,围绕数字金融、大数据技术应用、职业发展等主题进行授课。王亚峰还被聘为该校硕士生导师,全周期、近距离地给学生提供指导。
近年来,平顶山市聚焦主导产业发展需求,鼓励支持在平高校、职业院校从市内外知名企业选聘一批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等兼职担任“产业教授(导师)”,深度参与院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将企业优势资源引入教学实训等环节,培育“双师型”教师团队,着力打造“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基地、金教材”。截至目前,已选聘218名优秀人才担任“产业教授(导师)”,累计认定“双师型”教师2295人,打造国家级特色专业17个、省级特色专业26个。
近期,该市还将持续加大产业教授(导师)选聘力度,注重从行业认可、市场认可、资本认可三个维度衡量,大力选聘一批行业专家、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承担特定的教育教学和实践创新任务,真正让专业对接产业、教学融合实践。
万名学子进鹰城:“扬帆计划”搭建返乡桥梁
今年以来,平顶山市探索开展“扬帆计划”大学生实习活动,主动邀请平顶山籍高校学子返乡实习,通过组织大家进园区看创新创业、进乡村看“三农”发展、进社区看基层实践等,进一步提升对平顶山的认同感、归属感。目前,首批1137名实习学生已全部到岗到位,正式开启为期1个月的实习工作。
7月9日,实习学生刚到,宝丰县就组织开展了暑期大学生“返家乡”暨“扬帆计划”岗前培训,从岗位要求、工作纪律、安全事项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解,帮助大家尽快了解融入实习工作;7月15日,平顶山市新华区组织返乡大学生开展青年议事会,企业家们与大学生围坐一堂,详细解答了企业的“选人门道”,缓解学生们的“求职焦虑”;7月18日,鲁山县组织开展“12355为青春护航”暑期自护防电诈专项活动,带领返乡学子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宣传推介,提升基层实践能力;另外还有平顶山高新区的多彩假期“艺”路“童”行活动、叶县的“团团探店”“公益课堂”活动……
活动不仅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熟悉家乡发展脉络,更让他们在服务中深化对家乡的情感认同。正如许多返乡学子所言:“在社区参与基层治理、在企业跟进项目研发,每天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变化,也更清楚自己能为家乡做些什么。”
今年,该市还谋划举办了春季人才交流会、“博士面对面”、中国科协党校“领航计划”青年科技人才国情研修活动暨河南青年科技人才国情研修活动等平顶山人才系列活动,吸引了大量青年学子走进平顶山、加入平顶山、扎根平顶山,其中春季人才交流会就达成就业意向3694人。
万名工人进教室:技能跃升锻造新型工匠
“以前下井全凭经验,现在得懂编程、会看数据,不学习就跟不上了。”在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基地里,平煤神马集团的一名资深矿工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着智能化采煤模拟系统,他感慨自己赶上了“再学习”的好时候。
这也是平顶山市“万名工人进教室”的生动实践。
新时代工匠不光要流汗,更要会创新。为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平顶山市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为抓手,探索建设“工匠学院+实训基地+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全链条培训平台,扎实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深入推进车间课堂化、课堂车间化,累计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1157个,其中该市公共实训基地一期建设投资近1亿元,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开设有尼龙化工、机器人运维、无人机操作等多个专业,预计二期建成投入使用后,每年服务10万人次以上。
目前,平顶山市已成立河南劳模学院、河南省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工匠学院、平顶山工匠学院及宝丰工匠分院等多个工匠学院,每年培训技术工人、工匠后备人才3000余人次。近期,省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工匠学院还在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了技能素质提升班,共有来自省煤矿、石油化学、地质等行业企业的220名学员参加培训。据了解,全市累计已培训技能人才102.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2.8万人、占比32%,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院士领航定向,博士攻坚破局,高管传经送宝,学子归巢反哺,工匠砺技精进。当下,在平顶山这片充满机遇的热土上,“双百千万”人才工程的齿轮越转越稳,智力与产业深度耦合,车间与课堂无缝衔接,青春与家乡同频共振,产教融合的协奏曲愈发激昂,创新突破的势头更加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