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新米上市,价格却不降反升,日本的米价怪象再度刺痛公众神经。1公斤新米突破1000日元,比往年高出五成。一个岛国的米价居然闹得全球关注,背后却远不是一袋大米的故事,而是日本农业体制的脆弱、全球粮食安全的隐忧、乃至气候治理的死结。米价只是导火索,燃起来的是一场正在全球蔓延的危机预兆。
日本刚刚挺过去年的“米荒”,社会以为熬过一劫,结果今年更“离谱”:米价非但没回落,还创下多年罕见的高点。零售商直言几十年未见的高价,这不是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体制性的恶果。根源之一,是收购商之间的恶性竞争,被动抬高收购价,继而层层传导至零售价。日本政府不是没动作——从5月起,投放储备米试图降温。但储备米大多是陈年库存,数量有限,根本无法撼动市场格局。所谓“投放”,不过是杯水车薪。米价继续飙升,民众怒火不断积聚,政府的治理能力与公信力正在被一点点侵蚀。
问题的症结,不在于今年灾情有多严重,而在于日本几十年形成的“米政模式”早已成为自我束缚。为了保住稻农,东京长期维持高关税、严配额,把米市封闭成一个独立小圈子。短期内,稻农的收入稳了,可市场竞争力彻底丧失。一个没有竞争的行业,只能在温室里苟延。真正的灾难是:只要遇到一次极端天气,产量骤减,日本立刻陷入缺口,却又无法借助国际市场调剂,只能眼睁睁看着米价疯涨。所谓的“粮食安全”,在现实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更讽刺的是,日本民众面对的不是全球粮食供应不足,而是人为制造的市场孤岛导致的价格虚高。换句话说,日本并不是没米吃,而是被自家保护主义政策困死。保护农民的逻辑,在全球化早已被证明是一把双刃剑:扶得了一时,毁的是长远。看似给了农民保障,实则让整个稻米产业失去效率、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一旦灾害来临,保护伞就是一张薄纸。
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炸弹。粮食在任何国家都是战略物资,日本这种自给率不足、社会老龄化严重的国家,粮价上涨就是对民生的直接打击。每一碗米饭背后都是选票,每一次物价飞涨都是对执政党的考验。日本政府面对米荒和米价飙升的双重压力,既要安抚农民,又要回应消费者,实际上已骑虎难下。米价从餐桌跳进了政治议程,从经济问题演化为社会信任危机。
放眼全球,日本不是孤例,而是缩影。极端气候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撕裂农业版图。干旱、洪水、热浪轮番上阵,农业体系首当其冲。气候变化早已不是什么“未来威胁”,而是眼前的烈火烤问。无论是稻谷、玉米还是小麦,都正在被重新定价。问题在于,面对全球性风险,各国不是携手应对,而是争相筑起关税壁垒,搞囤积,拼本土优先。结果是,原本就脆弱的全球粮食供应链被人为割裂,任何一个国家的减产,都可能迅速放大为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价格风暴。
日本米价高企的直接诱因是灾害,但真正的深层矛盾是治理赤字。国内市场被封死,国际市场又拒之门外,全球粮食合作机制更是形同虚设。没有跨国储备,没有有效的调剂,没有高效的分配,粮食就成了“各扫门前雪”的零和博弈。今天日本面对米荒,明天可能是别的国家面对麦荒。等到危机蔓延至全球,恐怕谁也无法独善其身。
所以,日本新米价格飙升,看似一地鸡毛,实则是一记警钟。它揭穿了保护主义的幻象,映照出气候变化的残酷,暴露了国际合作的缺失。日本困在自造的“农业牢笼”里无计可施,而世界如果继续沉睡,迟早也会步其后尘。要么趁现在调整,要么等到危机全面爆发时被迫接受代价。粮食安全,本就是人类最原始、最脆弱的防线,一旦破口,所有国家都无处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