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们,上山采烟喽!”近日,在河南省渑池县仁村乡北坻坞村,杜联伟站在村头,扯开嗓子吆喝起来。话音未落,不少村民搭伴而来。
上了山头,映入眼帘的烟叶郁郁葱葱,随风摇曳,十几名村民各就各位,分工明确,有的采摘,有的搬运,“村里办起了产业,俺们就算就业啦!如今有活干有钱赚,忙得踏实!”一名负责将鲜烟装车的村民说。
谁能想到,3年前,山上最扎眼的“疮疤”——长期处于废弃状态的石料厂,如今变成了村民就业的“好地方”。这要从杜苏民“想带动村民增收”说起。
杜苏民今年68岁,北坻坞村村民,村里最先致富的“冒尖户”,和杜联伟是叔伯兄弟。据了解,杜苏民居住在渑池县城,也经常回村里和乡亲们走动,感受到他们为没有赚钱的门路而发愁后,就萌生了帮助村民就业增收的念头。
地处深山区的北坻坞村,全村800来口人,人均1.2亩地。由于北坻坞村耕地少、地块零散等原生条件,发展受限,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导致该村烟叶产业逐年萎缩,到2022年,全村种烟户10户、面积225亩,较前些年种烟面积几乎折半。
农业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根本和保障。发展啥农业?杜苏民认为,做强农业产业,长远看还得靠技术,而烟叶产业既有技术支持,还能带动就业,“就这么定了!发展烟叶规模化种植!”杜苏民亮明决定。
杜苏民用行动给出答案:2023年,杜苏民到仁村烟站申请签订烟叶种植合同,同步推进烟田土地流转事宜。
然而,却因“在哪种烟”犯了难:北坻坞村满打满算不足千亩农田,村民的“口粮田”说啥也不能动!
“我们通过多方协商流转了石料厂土地,总算找到了发展烟叶的土地。”杜联伟说,流转石料厂,实属无奈之举,因为在村里流转大片耕地发展规模化种植,确实太难了。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杜苏民年纪大,且居住县城,就委托杜联伟具体负责烟叶生产管理,他负责土地流转、务工工资等一切生产投资。
作为烟叶产业,如果没有烤房基础设施,无疑是“一剑封喉”,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杜苏民曾为此事给仁村烟站站长王永打了一通电话。
群众事,无小事。针对杜苏民的诉求,三门峡市烟草公司渑池县分公司仁村烟站提早摸清北坻坞村周边烤房资源现状(烧煤烤房),统筹协调,先充分保障“烤烟有烤房”,再同步提醒烟农向仁村乡政府提报电烤房需求,争取实现烟叶“绿色烘烤”,做到两手准备。
“没想到政府很支持,村里来了施工队,在我们村建了10座电烤房,高效节能与环保双重优势的电烤房用起来真叫好!”杜联伟笑呵呵地说,“去年种烟收入100多万元,给务工人员支付工资20万元,今年烤出的烟叶黄澄澄的,保准还是一个好年景。”
电烤房建成后,资产归村集体所有,这样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万多元。不仅如此,烤烟结束后,电烤房还变成了当地农作物谷子、玉米的“储粮间”,为村民生产提供了便利。
产业稳,就业才能稳。三门峡市烟草公司渑池县分公司仁村烟站坚持将产业帮扶“扶”在田头。流转石料厂后,仁村烟站指导杜联伟实施土地整修、深翻、增施农家肥等土壤改良措施,同时,明确一名烟技员全程“保姆式”服务,通过“面对面”讲技术、“手把手”做示范,确保产业兴起来、烟农富起来、就业稳起来。
“烟技员把服务都‘追’到田间地头了,我也学会了高起垄、深栽烟、豆浆灌根、二次打顶等生产技术,烟叶咋能种不好。”杜联伟说,“烟叶是门技术活,做起来真不简单,没有烟技员三天两头来指导,烟叶产业在俺村也‘长不大’。”
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以前,我想着这辈子只能照顾家里,不会赚钱,如今在‘家门口’成了‘上班族’,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钱,还不耽误照顾家里,这日子有奔头。”一名50多岁的妇女高兴地说。
站在烟田,俯瞰山下,北坻坞村种植的玉米、谷子等农作物绿油油的,呈现“绿色方阵”的多元产业,正扮靓着山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新图景。(来源:河南省烟草公司三门峡市公司 作者:席新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