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社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课题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南阳市考察调研,来到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医圣祠,了解张仲景生平和对中医药发展的贡献,了解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中医药传承创新情况。医圣祠作为中医祖庭和纪念张仲景的文化地标,承载中医药千年智慧。新时代,我们需加大保护力度,传承传播好中医药文化,让千年瑰宝焕发新生机。
医圣祠与张仲景:中医药文化的巍峨丰碑
医圣张仲景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地位卓著,医圣祠则是承载其文化的宝库。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实践,仲景学说成为中医药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圣祠也成为中医人心中的精神圣地。
中医祖庭彰显文化地标魅力。坐落于南阳城东温凉河畔的医圣祠,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长眠之所,被誉为中医祖庭,是中医药文化的精神地标。医圣祠古朴典雅,庄重肃穆。大殿内,张仲景塑像栩栩如生,神态安详。殿内绘有张仲景行医事迹壁画,再现了其“大医精诚”的执着追求。医圣祠还珍藏着中医药文物100余件(套),古籍书刊10000余册,是中医药发展历程的实物见证。1988年,医圣祠入选国务院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获评全国首批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悬壶济世铸就医圣伟大功业。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世尊为医圣。汉末疫病流行,百姓饱受疾病之苦,张仲景许多亲人也在疫病中离世。这一惨痛经历,让他毅然放弃太守官位投身医学,立志拯救苍生。张仲景师从同郡的张伯祖学医,通过精研典籍、经方,博采众长,并结合大量疫病诊疗实践,创作了《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伤寒杂病论》中的大量方剂,千百年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被称为“经方”,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筑叙事呈现中医文化传承。从刻有《伤寒杂病论》经方的大殿墙壁,到冢墓、过殿、东西碑廊,直至春台亭、仁术馆等,医圣祠构建了完整的文化叙事体系,是历史传承的无声见证。医圣祠“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石碑,为现存最早记载张仲景官职与尊称的实物遗存,弥足珍贵。核心文物仲景墓的形制深具象征意义。墓体为方形仿汉砖石结构,四角嵌入青石羊首,“羊”“祥”谐音,寄寓吉祥安康。墓顶莲花座则象征了张仲景的高尚医德。东西碑廊113位历代名医石刻画像,铺陈出一部石刻的“中医史诗”。
文物保护:系统性守护与文化再生的基石
近年来,南阳在医圣祠的保护中遵循历史原真性,以科技赋能与价值阐释,构建“科技+制度”保护体系,使其成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创新。一是预防性保护精准升级。针对“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石碑,采用微粒子喷射技术对碑体表面生物病害进行清理,并使用纳米材料加固风化部位;展厅同步实施温湿度精准控制,延缓文物老化。同时启动中医中药文物普查,通过测量、拍摄建立资源数据库,实现石刻、医典、器具的科学管理与活化利用。二是数字建模永久留存。依托激光扫描技术对113通碑刻进行毫米级数据采集,完成高清三维建模,生成交互式数字拓片,突破实体文物展示的时空限制,实现碑刻文字、纹饰等细节信息的永久数字化留存。三是数智赋能重现历史场景。运用VR/AR技术打造医圣祠元宇宙展厅,结合历史文献记载动态复原清代“荷池泛舟”等历史盛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增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感染力。
政策机制强化保障体系。一是战略规划高位推进。2021年南阳市将医圣文化园项目列为“九大专项”核心工程,明确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战略优先级,确保资源倾斜与高效推进。二是保护机构提级增效。推动医圣祠更名为张仲景博物院,通过机构提级强化统筹职能,整合文物修复、展陈研究、文化传播等工作,实现保护与利用的一体化管理。三是制度规范长效护航。以项目战略定位为基础,完善文物保护专项制度,涵盖修复标准、展陈规范等环节,为各项保护工作提供制度根基。
社会与人才协同支撑发展。一是社会力量深度参与。2025年南阳宛运集团向张仲景博物院捐赠《医圣祠石刻拓本》1000册,该拓本汇集廊庭石刻史料,成为文化传承重要载体,彰显社会力量在文物征集与保护中的补充作用。二是顶尖人才引领方向。聘请张伯礼院士担任张仲景国医大学(筹建)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和张仲景实验室(筹)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以权威专家资源把控学术方向。三是学术体系化稳步推进。依托顶尖人才团队,系统推进中医药学术研究体系化建设,强化文物史料与临床研究的结合,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形成“保护——研究——传承”的良性循环。
文化传承:经典教育体系与人才培育实践
医圣祠作为中医药文化精神地标,承载中医药千年智慧。新时代,南阳多措并举挖掘医圣祠文化内涵,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
精心打造传承基地。一是建设医圣文化园。该园区以医圣祠为核心,聚焦“仲景、中医、文化”主题,内设张仲景博物馆、中医药体验馆、中医药标本馆,构成了完整的医圣文化传承脉络。二是推进宣教基地提质。已建成3个国家级、3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并通过建设中医药文化知识角和中医药主题公园等多种形式,扩大宣传教育受众群体和范围。三是拓展宣教阵地覆盖面。通过义诊、非遗展演巡回宣传,组织“文化进基层”等活动,多元化扩大文化传播范围,实现从专业场馆到生活场景的全覆盖。
健全教育传承体系。一是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构建“一校一品”的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已覆盖1000余所学校,惠及45万名学生。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复建张仲景国医大学,为中医药发展培养更多年轻力量;同时创立仲景书院,构建分层级、重实践的经方传承机制。三是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开展万名中医师家庭签约服务,点对点服务“一老、一少、一残”等重点人群;开展万名护工居家养老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享受优质中医药服务。
丰富产业新业态。一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化。南阳市打造艾草富民产业,人工种植艾草面积近30万亩,注册艾草种植加工企业1551家,艾产品占据全国市场的70%以上。2024年,“南阳艾”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艾产业年产值达到180亿元。二是丰富“中医药+”业态。在老界岭、五朵山等景区,设立中医药康养服务站,提升游客旅居体验。三是建设“康养+旅游”基地。南阳市共建成河南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区)10个、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20个。
文化传播:多元路径打破圈层壁垒
作为医圣故里,南阳以医圣祠为核心,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高地,探索“古为今用、活态传承”路径,为中医药文化传播贡献力量。
构建立体传播体系。一是打造文化地标。2024年医圣文化园开园,以泛博物馆群落串联医圣祠、仲景书院等,成为集文物保护、文化展览、研学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国中医药文化地标。二是拓展内容形式。截至2024年年底,开展科普巡讲超1000场,举办3届八段锦锦标赛、1300余场中医药文化夜市,2所学校成为国家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单位,推出仲景大讲堂等活动。三是推进品牌建设。实施仲景品牌提升工程,举办16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11届仲景论坛、2届医圣拜谒大典;与抖音联合打造“宛方医圣仲景记”品牌,助推“中医药IP”塑造。
深化文旅产业融合。一是培育文旅新业态。依托医圣祠,推动中医药与健康旅游、养生养老等融合,构筑“中医药+养生养老、食疗药膳、健康旅游”等新业态。二是构建研学游体系。医圣文化园设中医药体验馆、科普馆、中药标本馆、中医生命文化馆等,成为许多学生研学首选地,主题研学游体系基本形成。三是举办特色活动。开展“2025医圣故里非遗国潮传承活动”,文创摊位成为“网红打卡地”;联合河南卫视推出“艾草奇妙游”沉浸式体验活动,集文化、养生和表演于一体,广受好评。
提升国际影响力。一是品牌国际化有新名片。张仲景博物院入选国家中医药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打造仲景、正骨、艾草三张名片,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二是服务出口有新进展。张仲景经方阁在俄、日、越等国设海外分中心,“仲景工坊”在菲律宾举办5期,推动服务国际化。三是国际传播有新突破。持续举办张仲景医药文化节、仲景论坛等,吸引国际学者参与,提升海内外影响力。
弘扬对策:构建五位一体的中医药文化发展生态
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医圣祠这一中华文化瑰宝,要深入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使其焕发出时代光彩,兴业济世,造福人民,并推动其走向世界。
深化内涵挖掘,筑牢传承根基。一是打造“仲景经方”学术高地。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在医圣祠内设立“仲景经方研究中心”,深耕仲景学说现代阐释与临床应用研究,定期发布权威成果,构建经方学术研究与转化高地。二是抢救中医药文化遗产。以医圣祠为依托,用数字化手段对南阳及中原地区的中医药老字号炮制技艺、经典诊疗方法、特色民间疗法等进行抢救性记录与系统整理,建立标准化活态技艺数据库。三是构建沉浸式展示平台。将数字化记录转化为沉浸式展示,通过老药工现场展演、传统诊疗场景还原等形式,让中医药传统技艺“可见可感”。
创新展陈体验,增强感知魅力。一是科技赋能“智慧医圣祠”。在医圣祠部署AR导览系统,用现代技术活化历史场景;设立“经方智慧体验舱”,通过沉浸式投影与互动传感技术,将静态参观升级为深度文化体验。二是建设“仲景百草园”。规划祠内及周边区域,打造集观赏、科普、体验于一体的百草园,规范化种植南阳艾草等经方道地药材,直观展示本草形态与药用价值。三是活化方剂叙事。在祠内设立“经方故事走廊”,通过灯光图文装置与互动屏幕,讲述“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等经典名方的由来,将抽象医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具象叙事。
拓展教育功能,深耕认同土壤。一是构建全链条研学教育体系。与省教育厅协作,将医圣祠纳入全省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核心名录。组织中医药专家与教师按学龄段开发标准化课程,涵盖“小小药师”实践体验、《伤寒论》经典诵读等模块,形成完整研学教育链条。二是设立青少年传承工作室。招募对中医药文化感兴趣的中小学生,由专家指导开展专项培养,聚焦保健穴位研修、简化版八段锦习练等内容,夯实传承基础。三是拓展研学实践场景。通过基地认证与课程落地,结合工作室专项活动,将课堂延伸至祠内实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中医药文化,推动岐黄薪火在青少年中持续传承。
联动产业发展,彰显文化价值。一是打造“仲景文创”特色品牌。紧扣仲景文化核心与南阳特色,推动设立“医圣祠文化创意研发中心”,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在祠内开设精品文创旗舰店,同步上线专属电商平台,擦亮文创品牌。二是整合资源规划文旅线路。以医圣祠为核心枢纽,整合周边资源,设计“本草探源体验之旅”,串联西峡山茱萸种植基地、现代化中药企业、艾草制品手工坊等节点,形成特色文旅链条。三是推进沉浸式文旅体验落地。通过核心枢纽联动周边场景,让游客在参观医圣祠后,实地探访药材种植、企业生产、手工制作全过程,将文化感知与产业体验结合,丰富中医药文化旅游内涵。
拓宽传播矩阵,提升辐射广度。一是建立仲景文化传播矩阵。充分利用省、市重点媒体,宣传推介仲景文化品牌,讲好中医药故事;加强国家、省、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大力提升中医药文化影响力。二是持续打造仲景节会品牌。办好“一节一论坛”(张仲景医药文化节、仲景论坛),提升办会层次,注重办会成效,打造国际中医药界品牌节会。三是推动医圣文化园二期建设。不断提升医圣文化园一期建设内涵和运营水平,建设数字化医圣文化园。同时,优化医圣文化园二期规划业态,打造集文化交流、中医诊疗、研学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医药文旅综合体。
策划:李立新 杨晓东
执笔:陈建魁 岳威成 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