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大荒集团友谊农场,寒地大棚里的鲜桃已提前两个月染红枝头;蓝莓园的蓝紫色果实,串起了三产融合的产业链条。这片土地上,一个个突破常规的“丰收故事”,正在重新定义着特色农业的无限可能。
大棚里的鲜桃
从“不可能”到“抢鲜上市” 寒地大棚里的技术突围战
“4月份夜间棚内温度10℃以上,白天湿度稳定在60%~70%,这在以前,谁敢想?”站在自己的鲜桃大棚里,果农张瀚予指着棚顶的双层保温膜和电动卷帘系统,语气里满是自豪。7月的东北,室外暑气渐盛,大棚内却凉意宜人,粉中透红的鲜桃压弯枝头,空气中浮动的甜香让人忍不住驻足。这些比露天种植提前近两个月上市的鲜桃,正以每斤25-30元的零售价,在本地鲜果市场掀起“甜蜜风暴”。
东北鲜桃种植,面临气候的“瓶颈”。传统露天种植的鲜桃,要等到9月才能成熟上市,不仅面临集中上市的价格压力,更要时刻提防早霜的威胁。友谊农场工作人员回忆:“2019年我们做过调研,东北本地早熟鲜桃市场几乎是空白,消费者想吃新鲜桃,要么等外地运过来,要么就得接受高价。”
改变始于2020年。农场党委牵头组织种植户赴山东、辽宁等地考察,带回的不仅是早熟桃品种,更有一套适应寒地的大棚种植体系。“这不是简单搭个棚子,而是给鲜桃造个‘恒温别墅’。”技术人员解释,棚顶的双层保温膜采用进口材质,透光率比普通膜高20%,冬季保温性能提升30%;电动卷帘系统能根据光照强度自动调节,确保白天温度不超过30℃;侧面的通风口搭配智能传感器,湿度超标时会自动开启,避免病虫害滋生。
在张瀚予的大棚里,这套“智能生态系统”被运用到了极致。开花期,他引进的耐寒雄蜂正忙着在花丛中穿梭——这些经过特殊培育的“小家伙”,能在10℃下正常工作,让坐果率比人工授粉提高30%。结果期,腐熟的大豆有机肥通过滴灌系统精准送达根部,每株桃树的养分摄入量被控制在“不多不少”的最佳状态。“你看这桃,个头不算最大,但糖度计一测,16度!”他切开一颗鲜桃,果肉细腻无渣,汁水顺着刀刃滑落,“这是自然甜,不是催出来的。”
技术的突破带来了市场的溢价。7月10日开园当天,500斤鲜桃被周边游客抢购一空,30元一斤的价格丝毫没有挡住大家的热情。“东北人夏天吃本地鲜桃,以前是奢望。”张瀚予算了笔账:10栋大棚今年预计能产2万斤桃,按平均25元一斤算,总收入大约能到50万元,扣除成本,户均增收5万元稳稳的。
新鲜蓝莓
从“单一卖果”到“全链增值” 三产融合激活的“甜蜜经济”
在友谊农场第七管理区的蓝莓基地,一场“采摘盛宴”正在上演。周末的清晨,来自双鸭山市区的私家车排起长队,家长带着孩子钻进蓝莓园,蓝紫色的果实像星星一样缀在枝头,孩子们的笑声和果实的清香交织在一起。
近年来,友谊农场立足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除种植香瓜、西瓜外,还种植蓝莓等水果,采用“超市直销+观光采摘+电商销售”的营销模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农场产业整合、营销协同,提升盈利能力。
“35元一斤,自己摘,这新鲜度、这体验感,值!发了朋友圈后,好多朋友都问地址呢!”游客李女士的手机里还拍了不少孩子采摘的照片。这片22.5亩的蓝莓园,藏着农场“三产融合”的巧思。“我们算过一笔账,单纯卖鲜果,每亩收入1.4万元;加上采摘体验,能涨到1.8万元;再通过电商平台卖礼盒装,溢价空间更大。”基地负责人介绍,农场搭建的“电商服务中心”,能让刚摘下的蓝莓经过分拣、包装,当天发顺丰冷链,24小时就能出现在周边消费者手中。
基地采用“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管理模式,地里的杂草靠人工拔除,病虫害防治则用粘虫板和天敌昆虫。“你看这土壤,黑得流油,我们每年都施有机肥,pH值控制在4.0-5.5,正好适合蓝莓生长。”种植户金杉松抓起一把土,里面还能看到未完全腐熟的有机质,“我们完全不用化肥,每颗果子都是‘放心果’,这是我们的底气。”
这种“种植+旅游+销售”的模式,正在带动更多产业联动。农场顺势推出“蓝莓采摘一日游”线路,游客摘完蓝莓,还能去附近的农家乐吃铁锅炖,去农具展览馆看老物件。“以前蓝莓熟了怕卖不出去,现在愁不够卖。”金杉松笑着说,今年22.5亩蓝莓预计纯收入27万元,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让种植户意识到,土地的价值不只在于“种出什么”,更在于“如何让它变得更值钱”。
菇娘种植基地
从“砂地生金”到“链式致富” 小菇娘结出的“振兴硕果”
初秋的晨露还挂在田垄的杂草上,李亮已经钻进第八管理区的菇娘种植基地。拨开层层叠叠的绿叶,一串串裹着薄衣的橙黄果实垂在茎秆上,饱满得像要炸开。他随手摘一颗剥开,清甜的果香混着泥土气扑面而来。
近年来,友谊农场立足砂质土壤等资源优势,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引导职工种植水肥一体化双膜小菇娘,通过示范带动推动鲜食水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脚下这片砂质土,曾是让种植户头疼的“薄地”。种玉米产量上不去,种大豆又保不住墒,李亮却偏要在这儿“较劲”。“前几年去邻县看人家种菇娘,听说这东西就爱砂土地,不怕旱还少病害,我就试着种了两亩。”从选种时跑遍农资站挑“本地籽”,到育苗时在温室里搭小拱棚控温,再到挂果时蹲在地头琢磨“双膜覆盖”——上面一层挡强光,下面一层锁水分,李亮的“土办法”里藏着真学问。
“你看这滴灌带,顺着垄沟铺到根底下,水和腐熟的豆饼肥直接往根上送,一点不浪费。”他扒开土层,白嫩嫩的根系在砂土里舒展蔓延,“以前凭感觉浇水施肥,一亩地顶多收2000斤,现在科学管护,亩产3000斤打不住,甜度还能稳定在14度,收菇娘的车在路边等着抢。”
采摘菇娘
田埂上,唐桂琴和几个乡亲正蹲在筐边分拣菇娘。她们把个头小的、有瑕疵的挑出来单独装袋,留着给周边乡镇的集市摆摊;饱满周正的则装进印着“友谊菇娘”的白筐,等着发往周边超市。“以前农闲时一分钱进不来,现在跟着老李摘菇娘,一天能挣百八十块。”唐桂琴手里的活没停,笑着说,“他还教我们怎么看果熟没熟、怎么剪枝不伤苗,我家那半亩地试种的,今年也结了不少菇娘。”
不光是唐桂琴,周边好几个种植户都跟着李亮学种菇娘。这家缺苗了,他匀出几畦;那家不懂病虫害防治,他上门教;收菇娘时,大家凑在一起联系批发商,抱团销售更有底气。“单打独斗不成气候,现在我们七八户凑了百十来亩,统一供种、统一管护、统一售卖,批发商也愿意来。”李亮擦了把汗,眼里亮堂堂的。
“下一步,打算先凑钱建个简易预冷库,把当天卖不完的菇娘存起来,能多放半个月。”第八管理区农业副主任杨志刚蹲在田埂上,和李亮算起了长远账,“等开春,再组织大家去外地学学菇娘干的做法,加工以后能多卖不少钱。”他望着连片的菇娘地,远处的拖拉机正载着新摘的果实驶向公路,“这小果子看着不起眼,却能让砂土地长出‘金疙瘩’,往后跟着种植的人肯定越来越多。”
从寒地大棚里的鲜桃,到蓝莓园里的欢笑,再到菇娘种植基地的订单,友谊农场的故事展示了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对土地的科学利用上,藏在对技术的探索里,藏在勇于创新的勇气里。当黑土地的“冷资源”变成“热经济”,当传统农业的“老账本”算出“新收益”,这片土地的未来愈发可期。
文/颜子晴 记者 姜斌 刘畅 摄/裴文彬 孙丹 徐宏宇 记者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