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下午,金沙县岚头镇三桥社区种茶大户张应然在绿意盎然的茶园里忙碌时,手机突然弹出短信:"茶青款53000元已到账",他咧着嘴笑说,“以前,春茶采摘结束后,夏秋茶多被修剪丢弃,现在都变成‘宝贝’了!”
位于贵州西北部的金沙县,地处北纬27度黄金产茶区,产茶历史久远、品质上乘,被誉为“中国贡茶之乡”,有着30万亩茶园,其中投产茶园16万亩,但长久以来,由于夏秋茶利用率不足,茶农收入高度依赖春茶,夏秋茶要么被低价收购,要么废弃田间,成为当地茶农惋惜却又无奈的状况。
今年4月,贵州金沙贡茶茶业有限公司与金三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碾茶创新中心”正式投产,成为毕节市首条碾茶生产线,提升了夏秋茶的利用率,改变了传统茶产业“重春茶、轻夏秋”的格局,让“绿叶”持续生“金”。
近年来,金沙县立足资源禀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聚力做强茶产业、做优茶品牌、弘扬茶文化,持续提升茶产业的“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实现产品溢价率跃升30%、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突破15亿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探索出一条西部地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的有效路径。
今年7月,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的第三批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名单中,金沙县 “点绿育新促融 做好‘三茶’统筹大文章”案例荣耀上榜。
绿色是毕节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绿色发展是毕节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是一场深远的变革,更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毕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持续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成功开辟出一条绿色、生态、富民的发展新路径。
秋收季节悄然而至,田野逐渐披上“金衣”。 毕节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广,每年秸秆产量大。过去,每逢收获季节,秸秆作为农作物丰收后的“附属品”,因缺乏有效处理方式,常被随意丢弃或露天焚烧,不仅成为困扰农村环境的“生态包袱”,更因焚烧产生的大量烟雾和有害气体,成为影响区域空气质量的“顽疾”。
深植绿色发展理念,毕节市将秸秆综合利用作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秸秆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综合利用,推动秸秆变废为宝,让小秸秆成为大产业,形成一条低碳环保、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秸秆“生态循环链”。
在黔西市,一捆捆秸秆被送进机器,经过粉碎、压缩、发酵等工序,化作牛羊喜爱的“营养餐”;在七星关区,“农业生产-秸秆收储-秸秆基料化生产食用菌-菌渣生产有机肥-回施农田”的循环经济新模式,让“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财富”;在金沙,秸秆被加工制造成生物质燃料的绿色能源;在威宁,秸秆化为有机肥,滋养土地……一场场“秸秆变形计”生动上演,实现价值逐级攀升。
“以前板结得厉害,现在透气又保水,洋芋产量提升了不少。”威宁自治县开华街道梨银社区居民管永永说,施用了“秆粪肥”的土壤,土质黝黑疏松,蚯蚓隐约可见。
2024年,毕节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以上。
化肥、农药是确保粮食稳产增产的重要保障,但过量施用不仅会增加粮食生产成本,还会造成土壤和水质污染。毕节持续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嗡嗡嗡——”近日,在赫章县平山镇双塘村的水稻田里,一架无人机正贴着稻穗低空掠过,细密的雾滴如春雨般洒落。
“我们正在施的是经过专门筛选调配的益生菌,能钻进土壤活化养分,还能附着在水稻上增强叶片的抵抗力,就像给水稻穿上了‘抗菌服’!”赫章溪水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志远介绍说,“更重要的是,它既不会污染土壤和水源,也不用担心农药残留,从根源上保证了大米的安全性。”
周志远表示,这已经是今年第二次喷洒益生菌,按照测算,每亩水稻最少能增产100斤,而且长出的大米是实打实的有机品质。
据介绍,土著益生菌来自于大自然,从土壤中提取微生物菌群分离培育,它可有效调节土壤微生态环境,改良土壤,分解农残,减少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有利于农业提质、增产、增效,助力高质量绿色发展。
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秸秆综合利用、地膜回收利用、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让毕节成功减缓了农业面源污染,局部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2024年,毕节市废弃农膜回收率达8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编辑 汪瑞梁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