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截至8月22日18时,“8·22”川青铁路尖扎黄河特大桥施工绳索断裂事故已造成12人死亡,4人失联。救援和应急处置各项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
最新消息显示,12名遇难者遗体已被送到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某殡仪馆,工作人员给遇难者整理了遗容,换了衣服,等家属来见逝者最后一面。
两月前成功封顶,只差四五米就合龙
尖扎黄河特大桥事故现场(图源:央视新闻)
资料显示,尖扎黄河特大桥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和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交界处,是川青铁路全线重点桥梁工程之一,该大桥总长1596.2米,拱顶距水面130米,相当于40多层楼高,桥面距离黄河水面55米,大桥两侧距离还有90米。
2025年6月14日,川青铁路尖扎黄河特大桥两侧主墩上,两座高达百米的吊索塔架完成封顶,原计划于今年8月底实现主桥合龙。
8月22日下午,一名参与施工的工人告诉记者,大桥原本打算在8月26日合龙,但没想到在今天(22日)就出事故了,“差四五米就合龙了。”
另一位参与尖扎黄河特大桥工程近3年的架桥机械操作手表示,近期这一工程已进入主桥合龙施工的关键阶段,“事故当晚,施工队正在进行吊索调整作业,没有架桥,要等吊索调整好了才能合龙作业。”
据人民日报报道,施工方人员曾表示:“因赶8月底合龙的时间点,此外夜间施工符合温度要求。连夜赶工发生这样的事万万没想到。”
事故发生后,青海省已启动重大突发事件Ⅲ级应急响应,成立应急指挥部,应急、消防、交通、公安、卫健、武警等多个部门投入救援工作。
多支力量参与救援,消防车辆往来不断
尖扎黄河特大桥断裂时的画面(图源:央视新闻)
据报道,尖扎黄河特大桥事故发生于22日凌晨3时10分许。“当晚我在化隆这边的宿舍休息,突然听到很大声音,以为是山体滑坡了,出来看才知道出事故。”前述操作手现场观察,大桥发生事故的部分是靠近化隆县一侧,对岸部分也被砸到了一些,所幸影响不大。他表示,平常架桥队和吊索的施工队,经常一起合作,在事故中遇险的工友,大家互相也很熟悉,“他们主要是湖北人,还有一些贵州的、河南的,大都30至50岁。”
22日上午,新华社在事故现场开启直播,画面显示,大桥中间有数十米长的廊道脱落掉入水中,断裂发生在靠近化隆回族自治县的东侧。大桥的断裂廊道呈斜角状插入黄河河面。现场有直升机探测盘旋,应急救援、通信保障等车辆紧张入场。河面有快艇在勘察搜救。
截至8月22日14时,当地共出动救援车辆91辆、舟艇27艘、直升机1架、5台机器人、806人,6家医院开放绿色通道。目前,现场正全力搜救失联人员,做好医疗救治及家属安抚工作,后续将持续发布救援进展,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搜救车辆和人员来回频繁进入现场参与工作(图源:红星新闻)
22日傍晚,据红星新闻报道,在事发大桥现场已经有大批救援力量驻扎,出入口处搜救车辆和人员来回进出。
据了解,包括西宁闪电救援队在内的多支民间救援力量驻扎,准备随时支援助力。部分民间救援人员表示,今天白天的救援他们没有参与,主要是消防人员在桥面和水面搜救失联工人。当地拉面协会的志愿者已经在现场支起厨房,保障救援力量的饮食。
在桥面入口处,多辆消防救援车在此驻扎。部分参与救援的人员表示,目前桥面两侧都已经封锁,禁止任何人员出入。
千吨级别的拉力却意外断裂,原因几何?
尖扎黄河特大桥是大跨度桥中最为常见的多跨式钢桁拱桥,两个主桥墩中间跨度最大、长为366米的拱形部分被称为主跨,两侧各为141米的部分为边跨。合龙时,沿桥墩边高高设立的两个吊索塔架就像两个来自天空的巨型手掌,手紧握两把钢绞线制成的扣索,向左右两侧分别支撑起边跨和主跨的“积木”搭建,也就是说,对尚未完工的尖扎黄河特大桥而言,扣索提供了重要的受力点。
浙江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彭卫兵分析,吊索塔架两侧的受力基本上是平衡的,这意味着,“拉住”主跨的扣索也大约能达到千吨级拉力。
据《青海日报》报道,该项目负责人曾介绍道,该桥边跨最大索力达到1161吨,相当于750辆小汽车的重量。单座塔架重达1800吨,最大节段45吨,其安装精度直接关系着后续钢梁架设的安全与成败。
尖扎黄河特大桥未断裂时的画面(图源:央视新闻)
彭卫兵分析,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尖扎黄河特大桥的结构设计存在问题,对跨度较大的桥梁而言,连续钢桁拱桥是一种结构稳定的常见选择。本次事故中,扣索断裂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绳索本身存在质量缺陷;二是施工误差或施工操作不当。
然而,任何施工过程监控都无法做到没有任何疏漏。在彭卫兵看来,尤其对吊索这种特殊部件而言,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有些局部裂缝,无论通过传感器等监测系统还是人工检测,都很难及时发现,“这些局部问题在平时应力较小的情况下不易被发现,而当应力突然增大时,部件可能瞬间断裂”。
彭卫兵建议,吸取这次事故教训,未来,各大路桥工程不仅要继续加强施工过程监控和危险性较大节点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还应严格把关材料的采购环节,加强抽检,确保从材料采购到施工的各个环节风险管控,这需要构建一个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
极目新闻综合中国新闻周刊、红星新闻、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