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丧偶式育儿”成为一些女性的婚姻之痛,她们中的不少人不仅在家庭内部不堪重负,还因为母职责任失去了重返职场的机会。女性们在职场中呼吁性别平等,反对就业歧视,而在家庭内部,她们也期待着男性和女性共担育儿责任的社会图景能够早日实现。
据中国福利会发展研究中心与上海纽约大学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蓝皮书》显示,就全国范围内 0 至 14 岁儿童的情况来看,育儿重任确实主要由母亲承担,父亲照管孩子的比例不超过 5%。2021年,我国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出,未成年人的父亲与母亲均应“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强调父母共担育儿责任。要提升女性生育意愿,必须强化父亲的参与意识,做到父母共同育儿。
我们对话了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新美妈妈公益项目特约育儿专家徐智明,他和我们分享了他和妻子的共同育儿经验:
徐智明和妻子都毕业于北京大学,出身于高等学府的二人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决定生孩子之前就做了充足的准备。看育儿书籍、心理学书籍……相信自己有独立育儿的夫妻二人决定要“反传统”:不让父母帮忙“坐月子”,全程亲历亲为,亲身实践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方法。
作为父亲,徐智明在孩子降生之初就参与到了育儿的全过程,换洗孩子纸尿裤的经验让他和孩子建立了亲密的情感链接:“那么小的孩子,抱着软乎乎的。”这是只有亲力亲为的父亲才有的体验。
当被问到“是否因为高知身份所以相对有育儿优势”,徐智明坦言道:“在带孩子这件事上是不是‘高知’没那么重要,因为在生孩子这么重大的事情上,无论是谁都要学习。市面上有很多育儿书籍,无论是不是北大毕业的都能看懂,重要的是要去做这样的学习准备。”无论是具体的育儿书籍还是心理学书籍,徐智明和妻子都是在婚后进行的主动学习,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要对育儿这件事有重视的意识,而不是轻率地说“带孩子谁不会”。
在徐智明看来,夫妻共同育儿并不一定意味着要“育儿时间平分”,带孩子不能机械化地比较两人付出的时间长短,而是要各展所长。他拿自己举了个例子,因为他会开车,所以就会每个周末开车带孩子出去玩、逛博物馆,而妻子则会承担做饭的任务。
但“分工”仅仅是出于两人擅长领域的不同,而非性别差异。作为两个男孩的家长,徐智明也反对“男孩应该交给父亲带,女孩交给母亲带”的言论,他认为这是一种性别偏见:“有心理学研究表示,同性之间的个体差异远远大于异性之间的差异,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需要父母双方共同的参与,而不是强化性别刻板印象,例如爬山这样的活动肯定是一家人一起参与,而不是说只有父亲更擅长这样的户外活动。
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在本地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规定了男方陪产假,时间从10天到30天不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男性参与育儿提供了政策支持,但相比母亲从158天至365天不等的产假来说,在生育之初,父亲陪伴孩子和“带娃”的时间肯定是相对较少的。对此,徐智明认为“带娃时间跟不上就要保证质量”,例如男性下班后要花更多时间去陪伴孩子。“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只要对孩子有爱,就会主动地想要付出。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回来,因此爸爸们要抓住这段时间陪伴孩子。”
尽管从时间上来看,育儿是“不可逆”的,但徐智明同样认为“男性参与育儿,什么时候都不晚”。心理学上0-2岁是“依恋”阶段,父亲在这个阶段积极履行责任可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但从社会现状来看,不少男性多多少少都受到过“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孩子幼年时期忙于工作、疏于陪伴并不是个例,也因此,当孩子进入到青春期之后,亲子关系,尤其是父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受到了更大挑战。针对这一现象,徐智明认为“只有青春期,没有叛逆期,很多家长摆家长的权威,没有平等地对待孩子,而是一味地指责。”,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不能以“叛逆”进行否决,而是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思想,实在做不到的话可以学习“以对待领导的方式对待孩子”,他戏言:“你总不能骂领导吧?那对待孩子也应该这样”。“以对待领导的方式对待孩子”固然是玩笑,但这背后其实是对传统父子关系的解构,当沟通、尊重取代了居高临下、动辄责骂,亲子关系才能有更多的可能。
一项复旦大学关于生育需求的调查显示,男性对生育政策和生育服务的需求更多地体现在产假、生育津贴、哺乳假方面,这一方面体现了男性参与育儿仍然存在现实中的困难,男性有着对产假、随产假等政策进一步落实的需求,但同时,这一需求也体现了男性的育儿意愿正在提升。
今年7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
这一补贴制度是在经济上为“育儿”兜底,根据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黄乾教授等人基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主持实施的“中国企业雇主—雇员匹配数据调查”所做的分析发现,29岁及以下、高学历、大城市未育女性职员则更看重生育假,而生育补贴对29岁及以下或40岁及以上的中小城市女性职员作用更大。这意味着一个更加生育友好的社会,不仅仅依靠经济补贴,也需要个体从观念、从行动上付出更多努力,而更多的男性参与育儿,则是人们能做的最具体的事。
参考文章:
澎湃新闻 《每孩一年3600元的育儿补贴,影响有多大?》
中国福利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蓝皮书》
中国儿童中心《关注父亲在家庭养育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