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总统李在明于8月24日结束对日本的访问后飞赴美国,开启为期三天的对美访问。这是李在明就任总统后首次访美。
在李在明抵达美国华盛顿安德鲁斯空军基地时,美方仅派出国务院副礼宾长和韩裔美军上校迎接,而此前韩国总统访美至少有礼宾长和部长级官员陪同,2008年小布什甚至曾亲自迎接李明博。对此,韩国舆论尖锐批评这是“对韩国尊严的冒犯”,并解读称这一最低礼宾规格是特朗普政府给李在明的下马威,预测李在明的此次美国之行可能不会顺利。
据悉,李在明此次的访美行程相当紧凑。根据美国白宫公布的日程安排,美国总统特朗普于当地时间25日中午在白宫迎接到访的李在明,并从12时15分起在总统椭圆形办公室开始会谈,时长定为30分钟左右,全程面向白宫记者团公开。之后,两位领导人在白宫内阁会议室以闭门形式举行午餐会晤,但会后不安排联合记者会。此后,李在明出席韩美两国工商人士参与的商业圆桌会议,并应邀在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发表演讲。26日,李在明将前往宾夕法尼亚州费城视察韩国韩华集团收购的造船厂,参观抗日独立运动家徐载弼纪念馆,之后启程回国。
在本次李在明访美行程中,与特朗普的首次会晤无疑是重中之重。韩美两国领导人重点讨论韩美贸易协议细化、同盟现代化及朝鲜半岛局势等核心议题。而对于不可预测的特朗普,李在明在行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将秉持以国家利益为优先的原则参加谈判,相信对话不会出现过度不合理的情况,期待取得积极成果。”
围绕经贸议题,韩美在7月底已达成初步贸易协议,美方将韩国输美产品关税降至15%,韩国则承诺对美投资3500亿美元并采购1000亿美元能源产品。据悉,美方要求通过李在明此行将协议内容以文件形式细化,明确包括投资资金的具体分配、能源采购的价格机制及交付安排等,并强调3500亿美元投资中90%的收益需用于美国民众,并由美方完全控制资金流向。
这引发韩国对经济主权流失的担忧。对韩国而言,协议本质是代价高昂的止损。尽管韩国守住了大米和牛肉市场,但汽车关税从韩美自贸协定下的零关税升至15%,削弱了现代、起亚等车企的竞争力。更严峻的是,韩国承诺未来四年采购1000亿美元美国液化天然气,这将直接冲击其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使韩国在能源安全上进一步受制于美国。分析指出,韩国以长期发展自主性换取短期出口环境稳定,未来经济产业政策将更依赖美国。
围绕安全议题,特朗普政府提出的“韩美同盟现代化”要求,将韩国推向地缘政治的风口浪尖,给韩国带来了巨大压力。美方主张提升驻韩美军战略灵活性,这可能使韩国更深地卷入美国的战略布局,增加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韩国若同意这一要求,驻韩美军可能会被用于应对朝鲜半岛以外的冲突,这将严重威胁到朝鲜半岛的稳定,韩国也将面临被拖入地区冲突的风险,其国家安全将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对此,李在明在访美的专机上明确表示“难以同意”美方主张,但迫于压力承诺“将通过协商调整分歧”。
同时,美国要求韩国大幅增加国防开支,将国防开支占GDP比例提升至5%,这远远超出了韩国的财政承受能力,将进一步挤压韩国政府在民生、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财政投入,引发国内民众的不满,加剧社会矛盾。
李在明此次访美在韩国国内也引发了强烈争议。在野党国民力量党批评李在明“用3500亿美元换关税减免是卖国行为”。民众层面,62%的受访者认为访美“只会让韩国吃亏”,担忧经济主权受损和农产品市场开放冲击民生。这导致李在明的支持率从6月的63.3%骤降至8月的51.1%。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李在明为争取财阀支持,在访美前与三星、现代等企业领袖会晤,被质疑“牺牲国家利益换取资本集团利益”,而这种政治信任危机可能削弱其后续政策执行力。
值得注意的是,奉行“实用主义外交”战略的李在明在访问日美的同时,也派出了韩国特使团访问中国。特使团由前国会议长朴炳锡领衔,成员包括执政党共同民主党内知名的“中国通”议员金太年、朴钉,以及前总统卢泰愚之子卢载宪等重量级人士。而特使团选择在8月24日前后访华也颇有讲究,这一天是中韩建交33周年纪念日。分析指出,特使团行程与李在明访日访美高度重叠,就是为了强调韩国并未因深化与美日协作而忽略对华关系。而李在明在接受日媒采访时就谈到,韩国将努力深化韩日安全合作、强化韩美日三边协作,同时也要“管理好与朝鲜、中国、俄罗斯的关系,不能使其恶化”。
有分析人士指出,李在明此次访美本质上是韩国在单极霸权与多极博弈夹缝中的一次战略突围。其“实用主义外交”试图在美日韩合作、对华关系修复与对朝缓和之间寻找平衡点,但美国的单边主义要求、韩国的经济脆弱性及东北亚地缘矛盾,使其政策操作空间极为有限。若无法对美在贸易、安全等核心议题上守住底线,韩国可能陷入“安全依赖加深、经济主权流失、外交信誉受损”的恶性循环。韩国能否在维护国家利益与平衡大国关系之间找到支点,或许是比3500亿美元协议细化更值得关注的历史性命题,也更加考验李在明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