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育儿补贴尚未到账、母婴用品应声涨价”的话题引发广泛关注。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消费者、商家围绕涨价与否各执一词,难有定论,但个别厂家、经销商或将通过囤货等方式“收割”政策红利的苗头不可不防。
消费者对价格是最敏感的。作为育儿家庭的刚需,奶粉、纸尿裤等价格几何,宝爸宝妈们一清二楚。许多消费者集中反映母婴用品价格上涨,当然需要引起重视。当然,影响产品价格的因素是多元的。尤其随着网购成为消费大头,线上价格体系复杂,平台促销方式多样,同一时段价格波动并不稀奇。但此轮母婴用品调价时间与育儿补贴政策发布时段较为接近,难免引发公众联想和焦虑。
母婴产品涨价会否收割政策红利的担忧,也多少与过往“受过伤”有关。就拿消费品国家补贴来说,此前,在部分电商平台上,有“自营旗舰店”的商品存在“先涨价后打折”的情况,导致一些终端消费者享受的补贴福利有限,反而是商家及平台尝到了甜头。此番苗头再现,加之有自媒体夸大“涨价”现象,不免会让消费者闹心。
育儿补贴是惠民之举,商家若趁机薅羊毛,会直接折损政策效果。有行业人士直言,前期部分涨价可能只是自发试探行为,厂商一旦发现市场默认和接受,可能会跟风提价。更何况,一直以来,母婴用品市场普遍存在“返利缩水,实付增高”“活动结束,恢复原价”“产品升级,新装提价”等隐性涨价方式。市场本身的乱象,或将增大一些商家浑水摸鱼、趁机“收割”政策红利的可能。
育儿补贴的发放对母婴行业来说本是好事,有利于提振消费。如今一些品牌却陷入“借机牟利”的舆论漩涡,其实相当败好感。面对消费者的担忧,相关方面当积极作为。一来,各种满减、折扣、优惠券等活动方式不一,规则五花八门,容易导致产品价格变化频繁,给人“动不动涨价”之感。因此,品牌、平台的“原价”“活动价”不妨更加透明、简化,或者提供一段时间内的价保服务,买贵了退差价,将价格稳定在明处,以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守护良好的经营秩序。二来,监督管理部门有必要果断亮剑,重点跟踪奶粉、纸尿裤等必需品价格走势。对借政策之机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行为,依法从严处罚,曝光典型案例,形成震慑效应。
育儿补贴也好,国家补贴也罢,哪个都不是唐僧肉。严查严管,断了一些人薅羊毛的念想,让每一分补贴资金都不打折扣地送到民众手上,惠民之举才能落到实处、形成闭环。
撰文:何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