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两支团队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上。
由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田懋一教授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全科医学学科带头人王永晨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联合多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医学院校,完成了一项重要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将简化的下肢力量与平衡训练和富有乡土文化色彩的健康教育实践嵌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由村医主导和持续干预,并在社区村民广泛参与下,农村老年人跌倒风险得以显著下降。
当前,跌倒已上升为中国老年人意外伤害死亡的首要原因。全球每年超过68万起与跌倒相关的死亡事件中,约80%的悲剧发生在资源有限的中低收入国家,给伤者身心、家庭及社会等多个层面带来严重后果。随着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突破2.6亿人,跌倒这个看似普通的小意外,已悄然演变为威胁老年群体健康与独立生活的“隐形杀手”。在过去的30年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跌倒负担大幅攀升,2019年每10万人口新发跌倒3799.4例。虽然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指导内容早已将跌倒预防纳入其中,但在实践中仅停留在宣教层面上,缺乏系统有效的干预手段和行为改变策略。
如何解决上述难题并为今后政策制定提供高质量研究证据?田懋一教授、王永晨教授及博士研究生彭俊祎等人联合黑龙江、湖北、广东三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山西长治医学院团队,于2023年9月至2025年1月深入上述4省8个项目点128个村庄,在严格遵循整群随机对照试验的前提下,开展了高质量的干预和调查,最终基线共招募2610名60岁及以上跌倒高风险老年人,研究人群总体平均年龄为70.5岁,其中女1553名,男1057名,约有三分之二的参与者表示对跌倒有中度到严重的担忧,超过半数的参与者有较高的跌倒风险。
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体平均358天的随访期间,由村医带领实施、老年人共同参与的综合干预措施中,仅29.7%的参与者报告至少发生一次跌倒,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3%;与此同时,干预组的跌倒发生率也显著下降,由对照组的1.4次/人年降至0.8次/人年,跌倒致伤比例从21.6%降至15.2%。在功能运动表现上,接受干预的老年人完成30秒坐立测试的次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完成全部四阶段平衡测试的人数比例明显上升;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同样显著改善,干预组平均评分达到0.89,相比对照组的0.85具备统计学显著性和临床实际意义。
同时,整体数据显示,村医主导的干预措施在降低跌倒风险、提高老年人功能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著,且所有结果在进行敏感性分析后均保持稳健。进一步的亚组分析还发现,无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有无跌倒史、合并慢性疾病的数量或对跌倒的担忧程度如何,干预措施对降低跌倒风险均表现出一致的正向效果,由此证实这项干预方案的广泛适用性与较强的可推广性。
田懋一教授介绍,上述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干预方案并未依赖高精尖设备或专业康复医生,而是借助了目前的基层医疗卫生网络,利用村医这一接地气、时间相对灵活的本土资源,把健康服务真正送进田间地头、乡里巷间。
在具体干预过程中,研究团队设计了一套“七式简化版”的下肢肌力与平衡训练动作,并将健康教育内容制作成季度视频,由村医在日常干预中组织播放和讲解。视频内容不仅使用乡土方言进行解说,还穿插了本地老人分享自己的锻炼经历及防跌倒经验。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干预的文化亲和力,也激活了农村社区中根深蒂固的互助精神,让“防跌倒”不再只是医生的事情,而成了整个社区的共同责任。田懋一教授评价说:“只有把科学证据装进村医的药箱、融入乡村的日常,防跌倒才能在千千万万个小院里开花结果。”
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发布的《安全行走:全生命周期跌倒预防与管理策略》技术指南以及2024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的推荐均强调,“以运动为核心的综合干预”是降低社区老年人跌倒风险的关键策略。“但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建议往往面临落地难的困境——专业人才短缺、卫生资源分布不均等,都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障碍。”王永晨教授认为,此项试验的意义在于给出了一个不依赖优质资源也能见效的解决方案——村医具备一定的医疗服务能力与相对轻松自如的时间安排,靠基层卫生网底的托举、靠村医的带动、靠邻里之间的互助,就能够把“防跌倒”变成一种日常化、社区化的公共行动。
博士研究生彭俊祎倡议,防跌倒并非仅仅属于医生、政策制定者和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事,每一位老人尤其是农村老年群体都要主动参与进来,加强自我管理,不能置身事外。平时要坚持进行下肢肌力和平衡训练、定期审查药物(如安眠药、降压药是否引起头晕等)、保持居家环境的良好照明和防滑措施、与家人分享近期是否有轻微绊倒或站立不稳的经历,这些都是降低跌倒风险的重要环节。同时,防跌倒不能局限于城市社区,还要延伸到广大乡村,让农民群众也有同样的获得感、幸福感。(来源:哈医大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