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点田”定制农业地块。范明海摄
□马文竹 本报记者 姜斌 刘畅
青翠的稻穗尖已经染上丰收的金黄,微风吹拂,稻浪翻滚直到天际……8月,北大荒集团宝泉岭农场双峰山管理区的稻田里,一群来自城市的“都市新农人”正俯身察看稻穗长势,农业技术人员在一旁详细讲解“如何辨别优质稻谷”。这热闹劲儿,正是宝泉岭农场“生活有点田”定制农业的日常。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宝泉岭农场以创新为引领,将定制农业与文化旅游、品牌营销深度融合,走出一条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子。在这里,传统的农耕生产与现代科技、文化创意碰撞出耀眼的火花,让黑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太神奇了!通过手机就能看到我的稻田实时长势,昨天发现田里还有小龙虾。各个生产环节24小时实时监控,在线上体验种地的乐趣,享受健康生活,实在太爽了!”认购了营养米的刘女士高兴地说。
像刘女士这样的“都市新农人”在宝泉岭农场越来越多。农场巧妙挖掘文化内涵,打造“三田”产品。以“知青田”的“一份健康米,十分故乡情”为载体,通过认购礼盒,寄托对这片黑土地的思念之情;鹤岗的企业主锚定“老板田”积极认购稻田,计划秋收时为员工送上新鲜大米;本地居民热情地将营养米推荐给外地亲友。
“过去种地看天吃饭,现在种地看市场需求。”双峰山管理区副主任张磊说,“定制农业不仅解决了销路问题,更让农户有了稳定的收入预期。”
宝泉岭农场建立了从育苗到餐桌的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让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放心。“好吃!是第一要义。这就对我们品种的选择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张磊告诉记者,经过精挑细选,最终确定种植香味足、适口性好的“垦稻2043”优质稻米品种。
在种植过程中,农业技术人员提供从春种到秋收的全程“托管式”服务,确保每一个生产环节都符合标准。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让质量管控更加精准。田间部署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温度等关键指标;高清摄像头记录作物生长全过程。消费者扫描产品二维码,就能了解大米的“前世今生”。
“我们用的是梧桐河灌渠的活水灌溉,水温适宜,富含矿物质。”张磊介绍,农场充分发挥北大荒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优势,结合当地优质水资源,确保大米品质和口感。
宝泉岭农场通过农旅文深度融合,打造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现代农业生态园“一分田定制”自推出以来,迅速吸引众多渴望亲近自然的城市家庭和个人参与。参与者每定制一分田,即可获得一张专属定制卡。该卡持有者可在种植期内,凭定制卡免费入园,管理自己的“领地”。今年5月,现代农业生态园进行科学的田块划分,参与者可通过多种方式选择心仪地块。种植方案同样灵活,园区将提供涵盖各类常见蔬菜瓜果的“作物明细表”,供参与者按需勾选。
“以前孩子只认得菜市场里摆好的蔬菜,现在她会蹲在地里,兴奋地告诉我哪棵苗是我们种的番茄,又长高了!”正在田里带着女儿除草的王女士笑着说。她表示,这片小小的土地不仅提供了新鲜的蔬果,更成了家人共度周末、孩子学习自然的宝贵课堂。
宝泉岭农场整合区域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现代农业生态园、梧桐河抗联纪念馆、名山稻梦王国等景点串珠成链,为游客提供多元文化体验。
田埂上,欢笑声此起彼伏;远处,物联网基站的指示灯静静闪烁。宝泉岭人用黑土地的厚重、科技的智慧和人文的温暖,酿造着现代农业的“新滋味”。这滋味,正通过一碗碗香喷喷的米饭,传递到大江南北,讲述着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