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兴鹤聚才”名校学子鹤山暑期科研实践营正式启动,来自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的19名博硕士研究生,奔赴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6家重点企业研发一线,开启了为期14天的科研实践。
在蓝赛环保破解工业废水深度处理难题、在地瑞化工探索新型阻燃剂合成路径、在赛科化工优化橡胶防老剂生产工艺……两周的时间里,学子们带着明确的课题在企业开展研究,参与技术攻关。
据了解,本次实践营精准对接鹤山区主导产业需求,学子专业涵盖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生物医药等领域。活动采用“企业实践+研学交流+成果转化”模式,推动实验室理论向产业实践转化,加快新技术在鹤山区的产业化应用。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张家昊在元昊化工实践期间,与4名清华同学共同参与了元昊产品工艺改进项目,从技术设计、车间生产到质检验证,全程与工程师协同作战。最终,团队成功将生产效率提升了10%。
据统计,此次实践营共形成19份技术报告,提出10项合理化建议,其中7项已进入企业试产阶段。
“此次科研实践活动,政府搭台链接人才资源,学子们带着前沿的科学技术,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把论文写在了生产车间,做到了毕业设计与应用端相结合,为企业注入科技力量。”鹤壁市元昊新材料集团总经理张雁道出了这场产学研融合实践的深层意义。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鹤山区委书记李明霖表示,此次实践是政企校深化合作的“起步之旅”,双向的认可与了解,为后续产学研合作、人才引进和项目共建筑牢了根基。
鹤山区曾是以煤炭开采为主的老工业区,现如今建成现代物流开发区和生物化工产业园双引擎,吸引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在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这得益于鹤山区力求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双向奔赴”。近年来,鹤山区锚定“创新驱动、人才兴区”发展目标,着力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通过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协同机制,让产学研用在产业一线实现深度融合。
不仅如此,今年以来,鹤山区大力实施“人才兴区”战略,做优“引育留用”全链条:制定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政策,签约21个科技工业人才项目,柔性引进博士高层次人才15名,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来源:鹤壁市鹤山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