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雪娜
8月26日,在新安县五头镇的樱桃园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课堂”正在展开。来自洛阳市农业农村局的农技推广专家田玉广在地头,向十几位农民党员讲解樱桃在秋季的修剪要领。
“以前培训得跑县里,现在专家直接到地里,讲得清楚、学得明白。”党员种植户李广勤一边认真记着笔记一边说。
眼前这一幕,正是新安县近年来聚焦农村党员教育提质增效的一个生动缩影。面对基层培训中长期存在的师资弱、阵地少、形式旧等难题,该县积极探索“师资+平台+形式”三维协同体系,推动党员教育更接地气、更见实效。
“谁来讲”?——从“单一讲授”到“多元共育”
“农村党员教育不能‘照本宣科’,关键要让他们听得进、用得上。”新安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在接受采访时说。为此,该县广泛吸纳乡镇干部、村支书、农业能手、行业骨干等34人,组建起一支多元化县委讲师团。
讲师团不仅有政策理论功底,更懂农村、熟农事。讲师团成员、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冯小芬说:“每次备课都要先调研,群众需要什么就讲什么。比如五月讲樱桃疏果,七月讲病虫害防治,九月讲电商销售,内容跟着农时走、贴着需求定。”
除此之外,该县还挖掘出56名“田秀才”“土专家”,把课堂直接设在田间地头、生产车间。2025年以来,已开展樱桃、辣椒等特色产业培训30余场,实现了“党员带头学技术,带领群众共致富”。
“在哪学”?——从“固定教室”到“流动课堂”
“以前想学习得专门去县城,现在走到哪都能学。”北冶镇骆岭村老党员赵民修感慨道。如今在新安,11个乡镇都建起了标准化党校,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统一配备电教设备,实现“乡镇有党校、学习不出村”。
新安还整合县域内红色资源和产业基地,打造出12个开放式组织生活基地和35个现场教学点。在北冶镇岭后村的“幸福井”旁、在石井镇华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里、在五头镇现代农业大棚旁……一堂堂“沉浸式党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我们建立了‘县级统筹、校点联动’机制。”据新安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通过季度发布课程清单、师资下沉送课,今年已开展‘送课下乡’50余场,把优质教育资源直接输送到党员身边。”
“怎么教”?——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
“请看这部短片——《从‘主持人’到‘领路人’》,讲述的是我们县一位转行村支书的真实经历……”在七月主题党日的“云端课堂”上,这样的原创视频课程已成为农村党员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
针对流动党员、年老党员学习难的问题,新安县推出“线上+线下”双轨教学机制。不仅通过“云上新安”APP和新安组工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微党课、政策解读,还结合干部走访开展“送学上门”700余次,确保党员教育“一个都不少”。
同时,新安县深入挖掘身边典型,编制《新安县优秀共产党员图集》,拍摄多部党员教育片,用真实故事激励人、感染人。“看到电视片里那些和自己一样的普通党员也能干出大事,我觉得浑身是劲。”铁门镇刘杨村党员张海燕说。
据统计,今年以来,新安县已累计开展各类党员培训114期,覆盖1.2万余人次,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参与治理的能力显著提升,教育培训转化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引擎”。
从“零星学习”到系统培训,从“理论灌输”到实践引领,新安县通过“三向发力”破解农村党员教育的老难题,激活基层党建“一池春水”,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绝的红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