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专场)在广州召开。会议介绍了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对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专题调研情况,以及研究提出的对策措施。多位专家、学者、企业家、人大代表等围绕岭南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建言献策。
华南农业大学校长薛红卫表示,岭南特色是广东现代农业的“根与魂”。广东应结合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开展岭南特色农作物、畜禽、水产等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与利用,培育更多适应岭南气候和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重点发展具有岭南特色的水果、蔬菜、茶叶、花卉、南药、水产等优势产业。薛红卫介绍,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广东省畜禽种质资源库作为农业农村部首批建成的九大区域性基因库之一,承担华南地区畜禽遗传资源保存、鉴定及开发利用核心职能,现已保存12.8万份,完整覆盖广东省20个地方畜禽品种,并辐射海南、广西等地区。
针对广东部分农业领域仍面临种源依赖进口、高端装备不足等瓶颈,华南农业大学始终重视强化高水平科技创新,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在聚焦攻关种业“芯片”和智能农机装备等方面,提出了切实的具体行动。
在攻关种业“芯片”方面,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院士团队攻克籼粳杂交不育难题,创建单倍体介导基因编辑技术,育成世界首例功能营养型水稻。该校选育了水稻、荔枝、大豆等新品种200余个,其中“华航香银针”在梅州、河源和深圳均创亩产723.5公斤的最高纪录,推广面积超5000万亩;2024年成立“南方大豆创新研究院”,选育大豆新品种35个,“南方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推广800余万亩,节约成本超2亿元;全国十大主推荔枝品种中有5个为华南农业大学团队选育;培育出国内首例基因组选择的种猪,打破了国外“芯片”技术垄断。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在肇庆开展7000亩节水抗旱稻撂荒地复垦示范,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构建了覆盖全省13个地市的节水抗旱稻品种测试与试种示范网,建立撂荒地复耕全程解决方案,计划未来3至5年在华南地区完成100万亩撂荒地复垦复种、新增粮食4亿公斤的阶段性目标,为广东撂荒地复垦复种提供“华农方案”。
在智能农机装备方面,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团队创制了自主北斗导航产品,满足旱地、水田耕种管收环节精准作业需求,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成果在水田自动导航和主从导航技术方面国际领先;建成全球首个水稻“无人农场”,实现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作业,亩产提升32%,目前已在国内16个省市启动了32个无人农场建设;围绕甘蔗、果园、蔬菜等南方主要特色作物的生产需求,开展了甘蔗生产机械、山地果园管道恒压喷雾装备等系列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薛红卫表示,华南农业大学助力温氏集团成为市值超过2000亿元的顶尖大型畜牧企业集团,华农和温氏的合作模式已经成为全国产学研合作的一面旗帜,未来希望进一步深化和相关龙头企业、大型企业的深入合作,真正实现从人才培养、人才培训、科技创新平台创制,乃至未来大型平台建设,最终实现产业瓶颈关键技术以及限制性的瓶颈技术的联和破解,助力从技术研究到产业研究的全方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