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去年至今年上半年,中韩科技合作出现新的旺盛势头,科研机构和具有科技领先水平的头部企业均有新动作。 ]
因为本届美国政府开张伊始,就对全球贸易伙伴展开了关税壁垒设置,在后续谈判中又居高临下地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因此今年对于以贸易立国的韩国而言几乎每月都是外部环境的寒冬。
今年上半年统计表明,韩国对大多数主要经贸合作伙伴的贸易额均有波动,但经过中国和东盟等亚洲区域成员国的努力,已经在6、7月出现企稳迹象。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7月,韩国出口额同比增加5.9%,达到608.2亿美元,这已是韩国出口连续两个月维持增长。其中,韩国对华出口额为110.5亿美元,是排名第一的贸易伙伴市场;高于排名第二的美国,其对美出口额为103.3亿美元。经过中韩共同努力,双边经贸合作出现新格局。
农业合作出现增长极
从1999年到2024年的25年间,笔者接触了多个韩国主流智库和贸易企业高管,他们基于传统市场认识,对于农产品进口持保守态度,担心会冲击国内市场,其保守性不亚于日本。但中国“十四五”规划周期以来,随着韩国市场农产品需求增长和中韩贸易界、农业界交流不断加深,韩国社会对进口中国农产品不再抵触。尤其是去年以来,双边农业合作和农产品贸易出现积极姿态,河北、山东成为合作主力。
最为典型的案例是:近期受持续高温影响,韩国大白菜等多种农产品价格涨势明显。截至8月12日的数据显示,韩国一棵大白菜的平均零售价和一个月前相比涨幅超过四成,已经直接影响到民生。其实,去年开始,韩国就出现了泡菜原料供应不足,对中国泡菜进口需求扩大的格局,只是到今年韩国行业协会才公开承认其大白菜90%来源于中国进口。其中,最为捷径和成本可控的物流路径是中国青岛港至韩国仁川港的海运冷链。除了大白菜,大葱、生姜、辣椒、土豆、萝卜、大米等,也是今年韩国从中国沿海省份扩大进口的主要品种;情绪消费方面,则从云南进口咖啡、鲜花和红茶。
笔者在调研中获知:今年1~7月,山东出口泡菜等蔬菜制品18.2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泡菜产品出口到韩国占90%以上。就出口泡菜生产,青岛也形成新质生产力。青岛有20多家规模以上的泡菜生产企业,年出口韩国泡菜20多万吨,其中平度经济开发区是青岛泡菜主产区。去年至今年上半年,除了白菜泡菜,当地还不断开发出萝卜泡菜、樱菜泡菜、葱泡菜、芥菜泡菜等新产品,这些产品包装便捷、口味独特,更好地满足了韩国市场尤其是青年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而且通过产学研结合,青岛泡菜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特别是通过引入智能化生产线和机器人技术,企业实现了从原料清洗、切割、发酵到包装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笔者观察到,这些机器人1小时能码垛10吨泡菜,是人工操作的十倍。
韩资企业也加大了对中国农产品加工和创新开发的投入,几乎每周都有新项目签约开工。最新案例是今年中韩建交纪念日前夕的8月8日,一场聚焦“中国酉阳茶油+韩国化妆品技术”的创新合作签约仪式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举行。而携手国外企业对农产品进行升级研发并推向国际市场,在重庆尚属首次。这一合作项目的重点是:依托酉阳茶油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卓越品质,系统开展韩国市场深度调研与合规准入分析,为酉阳茶油护肤品量身定制科学、高效的韩国市场进入战略,奠定坚实的国际贸易基础,推动酉阳茶油从优质原料供应商向高附加值终端品牌迈进,显著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借力韩国成熟的化妆品市场与全球影响力,为中国茶油护肤品牌开辟高端出海路径。
科技合作拓展新空间
加强双边科技合作,是33年中韩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主要目标之一。建交以来,双边科技合作成果明显,其中产业化方面的韩企对华投资,一度提升了中国同行业水平。现代汽车和三星手机在华业务贡献,就是双方受益的成功合作典范。现代汽车在北京投入城市出租车运行、韩国大宇客车投入上海公交运行和长途汽车客运,都曾经是韩国主流媒体热衷报道的题材。但随着微信的横空出世和华为等中国企业的崛起,韩国手机研发和新能源车研发有所滞后,进而影响到了韩国社会认知性,认为中国科技产品正在对韩方形成竞争性压力。
不过,双方政府层面的高层接触、会晤,以及主流智库间的不间断沟通,正在不断破解各类干扰而形成新的共识。
笔者观察到:从去年至今年上半年,中韩科技合作出现新的旺盛势头,科研机构和具有科技领先水平的头部企业均有新动作。
中国驻韩国前大使宁赋魁指出:“近年来中韩经济合作,特别是高科技领域合作,受到来自外部因素和政治压力的消极干扰明显增多。坐视地缘政治等因素干扰两国科技创新合作,很可能导致两国总体经贸合作停滞不前或大幅萎缩,这并不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面对地缘政治的复杂形势,中韩作为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共同抵制将经济问题、高科技合作、产供链问题政治化、泛安全化,有助于维护自由贸易体系和产供链畅通,助力两国科技创新及经贸合作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宁赋魁尤其强调:维系两国经济合作这一重要纽带,对于未来中韩关系的稳定、健康、深入发展至关重要,科技创新领域合作则是推进两国经贸合作更上一层楼的主要驱动力。要看到两国在高科技领域虽有竞争,但合作仍是基本面。两国在高科技领域开展合作利远大于弊。
目前两国在科技领域合作范围不断扩大,涵盖了新能源、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半导体等众多前沿领域,而且中国重视的科技创新领域与韩国大力推进的科技创新领域基本一致。双方智库的共同结论是:在具体合作领域中,中韩各具优势。如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拥有庞大的市场和生产规模;韩国则在储能技术、氢能研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在生物技术领域,中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庞大的医疗市场,韩国则在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等方面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研发能力;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有助于加速生物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提高两国医疗水平,造福两国人民的健康。这样的共识已体现于行动,特别是韩国行业领军企业,开始重新发现中国市场,并且推进到地方合作。
7月24日,由上海市外国投资促进中心、上海市国际技术进出口促进中心等共同主办的“LG集团技术委员会对接会”在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举办。笔者注意到,上海市外国投资促进中心主任薛锋、韩国LG科技园副社长郑守宪、LG商业研究公司社长金英民携LG技术委员会代表团参加了这一活动。2024年,上海与韩国进出口贸易总值达2148.3亿元,同比增长6.6%;韩国在沪新设企业233家,实际使用外资1.83亿美元,显示出韩国企业对上海市场的高度认可与持续投入。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城市,上海正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研发生态不断优化,并在积极打造国际化、市场化、智能化、法治化的一流营商环境。韩方访问团对园区在绿色制造与智能控制领域的实践给予高度评价,并表达了深化低碳转型、科技合作等方向合作的意愿;同时在产学研转换方面,韩方企业同样具有经验。
产业链成为新压舱石
中韩建交33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积极投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赶上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时代大潮,中韩两国通过经贸合作,共同塑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格局和命运共同体气象。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连续多年稳居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进口来源国地位。
韩国主流智库都认为,中韩两国产业链、供应链深度嵌合,可以说从半导体、汽车到文化旅游,双方合作早已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中方主流观点认为:近年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生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深入实施,以及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持续推进,为中韩两国人民和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和崭新发展机遇,更为东北亚经济的深度融合、凝聚活力描绘了广阔前景。
6月25日,中国驻韩大使戴兵应邀出席“2025韩国经济企划论坛”。本次论坛重点探讨“全球关税战和韩国新政府的应对策略”,主办方韩国亚洲新闻集团会长郭永吉和社长梁圭铉,多位韩国朝野国会议员、智库专家学者、经济界人士等出席。戴兵在致辞中表示:世界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美国对所有贸易伙伴滥施关税,加剧世界政治、经济动荡。中方对美方错误做法坚决反对、有力反制。“中韩产、供链深度互嵌,经贸合作成果斐然,双方应着眼各自和共同利益坚守原则,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坚决维护国际自由贸易体系和产供链稳定。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和持续扩大开放的政策,始终是韩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将持续为中韩合作提供强劲动力。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希望中韩双方坚持互利共赢,不断做大合作蛋糕,既更好造福两国人民,也提高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韩方高端智库和企业界领军人士则普遍认为:韩国新政府应把握形势变化,坚持维护自身利益,着力促进经济发展。韩中互为重要近邻和合作伙伴,韩方应用好中国庞大市场蕴含的机遇,持续发掘对华合作新模式新领域。
笔者注意到,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地缘经贸合作格局变化的背景下,韩国正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感推进与中国的经贸合作。特别是面对半导体、新能源等核心产业竞争加剧,以及全球供应链波动性上升等挑战,韩国亟须通过强化与中国这一最大贸易伙伴的深度协同,巩固产业优势,开拓增长新空间。尤其是在芯片合作领域,韩国行业和头部企业正在谋求自主性。
一个典型案例是:韩国科技头部企业三星电子经营了十年时间,分两期在中国西安建设闪存芯片(NAND)工厂,每月产量最高可达25万片晶圆,这是目前全球单个产能最高的NAND工厂,约占三星电子NAND总产量的40%,对企业全球供应链至关重要。为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和长期产品竞争力,三星公司计划今年在华项目引进新设备,对目前工艺进行升级。从省份合作成果看,与韩国隔海相邻、工业体系齐全的江苏省是韩国合作的先锋区域。目前,韩国的三星电子、SK海力士、起亚汽车、LG新能源等企业均落户江苏,中韩盐城产业园更是吸引了近400家韩资企业入驻,成为中韩经贸合作和产业链共赢的典范。
韩国产业研究院和上海社科院有年度交流关系,双方智库共同认为,中韩供应链合作正成为韩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以动力电池产业为例,韩国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公司SK On在江苏省盐城市投资建设的动力电池工厂已成为其全球布局中规模最大的单一工厂,也是其全球投资项目中产能发挥最快、营收增效最佳、生产经营最稳、投资回报最高的项目。
总之,以笔者的调研可做结论,中韩双边产业链、供应链互相玉成正成为新压舱石。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