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北京新发地价格行情显示,8月26日,油麦菜和黄瓜的均价分别达到6.25元/斤和3.5元/斤,与月初相比,价格均上涨了约8成。
实际上,近期整体蔬菜价格正在悄然上涨。8月26日,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价格为4.90元/公斤,较8月1日上涨10.6%,较7月初上涨13.2%。
不只是蔬菜,今年柠檬价格暴涨也曾引发广泛关注。虽然当前柠檬价格已趋于稳定,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蔬果生产深受天气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对果蔬生产的影响愈发显著,部分蔬菜、水果价格明显上涨背后,也不乏高温热浪、干旱、极端降水与洪涝等的扰动。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北京市科协防灾减灾专业智库基地专家孔锋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极端天气对蔬果安全的影响已成为新常态,这不仅是对农业生产的挑战,更是对民生保障能力的考验。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产业链升级和预警完善的多管齐下,能够构建起更具韧性的蔬果供应体系,在气候波动中守护好居民的“菜篮子”和“果盘子”,让“蔬果自由”在极端天气常态化下依然可得。
夏季菜价普涨
“不看不知道,这些菜最近涨了这么多。”8月26日,吴霜(化名)一边翻看之前的买菜记录,一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感慨。
6月初,吴霜在北京市丰台区一家超市购入了一些蔬菜,经计算,大菠菜、大芹菜、油麦菜和长黄瓜当时购入的单价分别约为4.92元/斤、1.85元/斤、3.75元/斤、1.63元/斤。到8月底,这些蔬菜的价格均出现明显上涨,其中油麦菜价格翻了两倍,大菠菜和大芹菜分别上涨超1.3倍和1.6倍,长黄瓜也涨超8成。
6月初,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平均价格为4.32元/公斤,到8月底,这一指标上涨至4.90元/公斤,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上涨逾13%。
“7月以来,基本各类蔬菜价格都有所上涨,比较明显的有黄瓜、白菜、油麦菜等。”一亩田平台研究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在受访专家看来,季节性因素是近期蔬菜价格上涨的主因。“夏季蔬菜涨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常态。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反常,春夏交际之时容易出现高温、暴雨、干旱天气,不利于蔬菜生产,导致市场供应相对不足,蔬菜价格随之进入季节性上涨阶段。”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处长、研究员高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一方面,夏季蔬菜供应产区发生变化。北京北菜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夏季北方露天蔬菜进入生产旺季,逐步取代南方冬春蔬菜,成为市场主力,这个换茬期存在供应量的短期波动。
前述一亩田研究员表示,7、8月时,南方高温多雨,这段时间蔬菜主要供应产区集中在北方地区,例如甘肃、宁夏、河北等,另外再加上山东、安徽等可全年供应的中部地区。但总体来看,蔬菜供应量在这段时间比较紧张,因此价格也会上浮。
另一方面,夏季的高温多雨也会对蔬菜生产带来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每年7—8 月,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步入“三伏天”。在高温天气的影响下,蔬菜作物生长受到抑制,进而导致供应变得紧张,进入了所谓的 “伏缺期”。正是这一状况,促使蔬菜价格呈现出季节性的上行趋势。
“更重要的是,极端天气是最大变量。”任军进一步解释称,今年夏季北方部分蔬菜主产区降雨频繁、雨量偏大,这直接导致了三重问题。一是雨水淹没土地,无法按时播种。二是田间湿烂,农机设备下不去,人工采收也异常困难。三是持续的阴雨寡照天气本身也会影响蔬菜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减产。
除此之外,高鸣认为,在保鲜环节,极端天气的反复出现不利于蔬菜储存,腐烂变质的风险显著提升,进一步推高了种植户和经销商蔬菜的供给成本。在运输环节,我国人口高度聚集于京津冀、长三角、珠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这些区域的蔬菜消费需求旺盛,但蔬菜主产区多分布在周边省份或中西部地区,产销区相对分离的格局导致蔬菜运输距离较长。加之极端天气可能引发交通拥堵、道路中断等问题,延长蔬菜的运输时间,增加运输成本的同时,还可能会导致部分蔬菜在运输过程中损耗变质,最终造成市场上蔬菜阶段性、暂时性的供给短缺。
任军表示,在不同蔬菜类别中,叶类菜(如油麦菜、菠菜)和瓜类(如黄瓜)涨幅更为明显,主要是因为这类蔬菜更娇嫩、不耐储运,且其生长和采收环节受天气影响更为直接和剧烈。一旦主产区遭遇连续雨水,供应缺口会立刻反映在价格上。
“不过,这种由于短期天气因素造成的上涨通常是阶段性的。”任军谈到,随着秋季来临,雨水减少,天气转凉,气候更加适宜蔬菜生长,北方产区的供应量会稳步回升,菜价预计将逐步回落并趋于稳定。
极端天气带来全方位冲击
不只是蔬菜,今年“平民水果”柠檬也曾因为价格飙升冲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极端天气,成为推涨柠檬价格的关键词。
四川安岳是全国唯一的柠檬商品生产基地县,柠檬常年产量占全国的70%,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一亩田公司研究院数据显示,去年四川安岳等柠檬主产区在干旱等影响下,不同地区普遍减产30%—60%,从源头上减少了今年市场上的柠檬供应。
不仅如此,孔锋观察到,今年以来,3月倒春寒缩短了安岳柠檬的春花授粉期,7月持续高温又抑制了夏花盛开,双重打击导致安岳柠檬预计减产50%—60%。再加上全球气候异常导致土耳其等柠檬主产国减产,进一步推高安岳柠檬的出口销量和价格。安岳柠檬的价格飙升不仅反映当前减产影响,更包含对未来供应的悲观预期,春花期和夏花期连续受灾,意味着柠檬新果上市后高价态势仍将持续。
北京新发地价格行情显示,8月26日柠檬均价为9.5元/斤,较7月末11元/斤的价格高位有所下降,但较去年同期仍上涨逾170%。
在孔锋看来,四川安岳柠檬今年遭遇的气候灾害具有典型性,极端天气打乱了柠檬的生长周期和种植节律,这种花期断层现象在蔬果生产中日益常见,迫使种植户频繁调整种植计划。柠檬生长过程中遭遇极端高温无雨天气,也会带来果树落果、果实干瘪的情况,优质果率大幅降低。
“极端天气对蔬果生产的冲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形成了从生产环境到产业链的系统性挑战。”孔锋认为,在空间维度上,暴雨洪涝造成的农田积水和设施损毁最为直观;在时间维度上,极端天气打乱了作物生长周期和种植节律;在经济维度上,防灾成本上升挤压了种植效益空间;病虫害防控压力也因气候异常而显著增大。另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也对我国蔬菜和水果的生长环境带来影响,果蔬生产的种植规划和品种布局的难度也有所增加。
高鸣认为,极端天气不仅影响果蔬生产,也会压缩果蔬采收窗口,放大产后损耗。此外,长期频发的极端气候会倒逼农户调整蔬菜种植结构和模式,但小农户在技术储备、资金实力、信息获取能力上的天然短板,使其面临种植产品无法紧随市场需求,造成产品销售难。同时,为应对短期极端气候,需额外增加要素投入,增加单位面积种植成本,进一步加剧产业内的发展不均衡。
从市场端看,孔锋表示,极端天气频发将对蔬菜和水果供应带来影响,影响市场供求平衡和果蔬价格,并可能会影响居民在市场上可供购买的蔬果种类,影响消费者实现“蔬果自由”的消费预期和消费体验,甚至改变消费习惯。
目前来看,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确实会从多个层面给我国蔬菜和水果生产制造难题。不过,就目前的状况而言,胡冰川认为,居民的蔬菜和水果自由大体上并不会受到太严重的冲击。尽管现阶段菜价和水果价格或许依然面临着一定程度的上涨压力,但随着秋季的来临,新一批蔬菜和水果将会集中上市,届时价格有望回归平稳。
着眼长远,高鸣认为需要从四方面着力,应对极端天气对蔬果稳产保供的影响。一是建立健全气候灾害预警监测系统,提前做好应对极端天气的预防措施以减少损失。二是精准调控蔬果生长环境,降低风险叠加压力。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蔬菜产区对气候灾害的综合应对能力。四是完善蔬菜保险政策和补贴体系,增加农户应对蔬菜生产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