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农林牧渔总产值为9701.21亿元,位居全国前列,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等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8月26日,广东省召开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五场专题会议(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专场),组织有关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各级人大代表和企业代表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张偲,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耀光分别就发展农业机械化、做强海洋牧场和优化生物育种提出建议,为广东建设岭南特色现代农业出谋划策。
“必须加强中小型农业机械制造”
“加快推进广东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加强中小型农业机械制造,明确广东农机制造的方向,采取多种渠道培育中小型农机企业。”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表示,农业机械是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南都N视频记者 朱唯信 摄
在他看来,广东当前存在农机制造工业不强、农机制造企业少、产品档次不高、缺乏知名品牌等问题。对此,他建议加快推进广东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加强中小型农业机械制造。
他建议,首先要提高对农机制造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广东有很好的农机制造基础,现在又有很强的机械制造能力,完全有能力成为农业机械制造强省。”
此外,他认为要明确广东农机制造的方向,根据全国农机制造的布局和广东省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重点发展中小型农业机械——动力机械、水稻生产机械、蔬菜生产机械、水果生产机械和其他作物生产机械等。
同时,罗锡文也建议,可采取揭榜挂帅、重点支持、省内选拔、省外引进等多种渠道培育中小型农机企业。
打造“广东海鲜”品牌,刻不容缓
“广东是海洋大省,管辖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2.3倍;大陆海岸线长4114公里,全国第一。广东也是海洋经济强省,连续30年海洋GDP全国第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认为打造“广东海鲜”品牌,做强海洋牧场刻不容缓。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南都N视频记者 朱唯信 摄
张偲认为,广东想要做强海洋牧场,就必须找准问题。“应重视‘精深加工和市场建设’,尤其是市场建设方面的问题。”
在精深加工体系建设方面,张偲海产品的鲜活输运技术、保鲜技术、健康食品与特医食品的研发平台建设及其技术研究等,都值得重视。
张偲认为,市场建设是海洋牧场的重中之重。“目前,优质鱼类的市场,比如大西洋鲑鱼和石斑鱼,单种鱼类市场约为20-30万吨;据估计,市场前景扩展到50万吨是很有希望的。”
在种苗建设方面,张偲认为,广东应在发展近海近岸种类金鲳鱼、石斑鱼、花鲈、鲷科鱼类、鮸鱼的同时,同时重视深远海主导品种和适养品种的开发、多倍体品种和大洋优质种苗的开发,如三倍体牡蛎、东星斑、金枪鱼等。
推动生物育种全链条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
广东作为农业大省和种业强省,种质资源保存数量全国领先,超级稻、白羽肉鸡、水产新品种等育种成果显著。
“生物育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支撑。”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刘耀光表示,当前,全球种业竞争日趋激烈,广东应在该领域起到引领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刘耀光。南都N视频记者 朱唯信 摄
对此,刘耀光建议,实施全链条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优化生物育种重大专项,聚焦智能设计育种、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建立从种质资源保护到品种选育的一体化创新链。”他建议,要重点突破基因编辑工具、生物大数据解析、AI育种算法等关键技术,推动育种向智能化、精准化、高效化迈进。
在协同创新方面,刘耀光也建议,广东要进一步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争创生物育种领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建设大型表型组学平台和农业生物基因库,打造跨学科、跨单位的创新联合体,提升重大成果产出能力。
此外,刘耀光提到,可通过建立“政府+科研+企业”品种研发推广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品种测试与示范基地,推动新品种、新技术快速落地,同时加强国际种业科技合作,提升广东种业的国际影响力。
统筹:李陵玻
执行统筹:陈杰生 邹琳 吴璇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朱唯信 吴璇 张婷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朱唯信
视频:南都N视频记者 张婷 吴泽嘉
设计:严丽萍 李蓓
南都政务新闻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