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项行动 见行见效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行动
原标题:不畏乡野偏 人间重晚情(主题)
天津市宝坻区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打造农村养老“升级版”(副题)
天津日报记者 史莺 韩雯
临近中午,天津市宝坻区尔王庄镇冯家庄村日间照料中心里飘来“幸福味道”。30多位老年村民陆续走进宽敞干净的食堂就餐。这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不仅设有卫生室,让老人们小病不出村,还经常组织文化演出、反诈普法等活动。“就是换着花样儿让大家老有所享、老有所乐。”村民于连必大爷笑着说。
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相较于城镇,农村老年人年龄结构、空巢率、健康状况等指标更显严峻,在经济收入水平和养老服务费用承受能力等方面差距较大。宝坻区是天津市农业大区,截至2024年年底,该区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18.65万,老龄化率达24.4%。如何让农村老年人安享晚年,宝坻区正着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探索契合乡情的农村养老服务新模式。
农村养老“基础升级”
护航居家老人幸福晚年
伴随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宝坻区连年将养老服务列入全区20件民生实事,去年年底印发《宝坻区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晰该区养老服务升级“路线图”。
该区民政局副局长吴学深在农村基层工作多年,对农村养老的趋势变化深有体会——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百姓对养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但不同于市区居民,农村居民接受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的程度相对较低,居家养老的观念相对更强,涉农区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仍是居家养老。
“在农村地区,老年人到养老机构养老,经济条件是主要影响因素。”冯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为告诉记者,该村有村民近3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51位,仅有一位85岁的孤寡老人因无法自理住进养老机构,村里身体硬朗的老年人仍在务农,此类情况在农村地区很普遍。
如何加快升级农村养老服务?在冯家庄村不难找到答案。
走进整洁的村卫生室,定期入村的尔王庄镇卫生院医生,正为老年村民问诊,药房里常用药品种类齐全,还实现了医保就医。刘为介绍:“健康是农村老年人最关注的。我们全面提升‘家门口’的医疗服务水平,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建档立册、入户诊疗,还通过村广播、微信群、入户走访等,扎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每年一次免费健康体检,日常给老人们免费测量血压、血糖,实现‘小病在村、防病在村、保健在村’。”针对农村老年人法律意识不强的情况,村里还设有村居法律顾问,为老人们解答日常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并且帮助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线上销售农产品,为有经济困难或有就业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保洁、护路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岗位。
中午,日间照料中心格外热闹。刘为介绍:“助餐服务也是农村养老的短板,特别是价格,老人们非常关注。为了让他们吃得安心,我们村多措并举筹集资金,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补贴饭费。” “每天能在这儿免费吃午饭和晚饭,可省事了。”看着新鲜出炉的菜肴冒着热气,于连必大爷直说自己胃口都变好了。
目前宝坻区已打造19个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115个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和5个一级老人家食堂,所形成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作用之一便是大大缓解农村老年人“吃饭难”的问题。
近几年,冯家庄村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如安装可移动床边扶手、对台阶做高差处理等,或是根据实际需求提供可折叠洗澡椅、调节式靠背器等。不久前,坐在床边休息的村民刘爷爷突然一阵眩晕,多亏拉住了在适老化改造中加装的床边扶手才没有摔倒。
从2020年起,由市民政局牵头启动实施天津市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作,宝坻区困难群众需求较多,共有1304户申报改造,占全市的1/6。“去年年底,区里就提前一年完成全部改造任务。精准按需改造,效果非常明显,有效解决了农村特殊困难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宝坻区民政局老龄工作科科长刘薇薇表示。
农村养老“服务升级”
机构赋能“焕新”农村养老生态
除了村居老年人外,伴随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走深走实,宝坻区还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跟随务工子女搬到城镇居住,也有不少来自北京的老年人跨城养老。
“这类人群的养老需求与村居老人大不相同。为此,我们因地制宜打造‘京畿养老宝地’品牌,并以舒心、放心、润心的‘三心’养老内涵驱动其发展。”吴学深表示,为了带动全区养老机构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有近30年养老服务经验的“马三立”养老品牌专业团队于去年被引入,打造宝坻区马三立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马三立养老中心)。
这处位于宝平街道的养老机构,集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健身康复、就餐配餐、社区延伸等标准化服务功能于一体,建筑面积达5500平方米。“我们意在通过龙头带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让宝坻区农村养老焕发新活力。”吴学深说。
来到马三立养老中心会发现,虽说它和市内六区的养老机构在配置上相差无几,却也有很多“接地气”的独特之处。
在公共活动区域,精神矍铄的魏奶奶正和小孙女一起练习书法。老人告诉记者,她曾是宝坻区一名中学教师,退休后为照顾孙女搬到宝平街道。几年前儿子一家搬到外地,怀着愧疚的心情将高龄的魏奶奶托付给马三立养老中心。“为了让大家改变传统观念,我们推出老人7天试住,这期间只收饭费。还利用旅居养老服务功能设置了家属区,家属可暂住养老中心,直观感受老人的真实生活,打消顾虑。入住老人中有数十位京籍老人,家属探望时也能住进养老中心,增加陪伴时间。”该养老中心副院长刘磊介绍,“中心的老人家食堂对外开放,每天吸引500多人次前来就餐,其中不乏中青年人,他们看到专业养老服务,以及老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也渐渐认可机构养老。”
“最让我感到贴心的是,养老中心办起隔代亲子托管班,为前来探望老人的孩子们组织传统文化、制作西点等亲子活动,传递敬老爱老的中华传统美德。”魏奶奶说,有了便利条件,儿子一家回来探亲的次数也比往年增加了。
对于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各街镇养老服务综合体也能发挥“助浴”“助医”等作用。宝坻区民政局民政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洋介绍:“有的老年人行动不便,养老服务综合体的工作人员能自带专业助浴设备,入户给老人洗澡;有的独居老年人想就医,有医护经验的工作人员能全程陪诊、安抚老人情绪等。这些服务综合体还会不断更新养老服务项目,以提升服务水平。”
农村养老“暖心升级”
多元发力织密服务保障网
说起农村地区的养老难题,吴学深还提到农村困难及失能老年人的托底保障。
“农村养老服务起步晚,养老服务体系网络还不健全,养老服务设施也不足,特别是困难老年人、失能老年人的照料难题还未完全解决。”如何在这一短板上发力?吴学深介绍,该区一方面落实好针对农村失能老年人的居家养老补贴、长期护理保险、探访关爱等各项政策补贴和政策措施;一方面连续多年实施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培训项目,邀请专业护理老师围绕家属关心的老年人生活照护、康复服务等方面进行指导,缓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情况。
“大家看到我演示的体位转移技巧了吗?这样帮老年人翻身能省力,减少对护理家属的腰部损伤。”7月,2025年宝坻区失能老年人家庭照护者培训项目在大口屯镇启动,实用且专业的护理指导,让参与培训的中度及以上失能老年人家属获益匪浅。除集中、分组培训外,医护老师近日还“送服务上门”,从身体机能、慢性疾病状况、日常活动能力、精神状态等方面对老年人健康情况进行评估,也对照护者进行“温情疗愈”。
今年50多岁的东村村民王阿姨,长年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辛苦付出不言而喻,“老师指导后,我们发现以前的手法不对。老师还说了很多帮我舒缓心情的方法,我感到特别温暖。”
解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难题,靠政府主导还不够。宝坻区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科科长运永凯介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队积极投入为老志愿服务,自2023年成立了“旗帜宝坻”社会服务联盟,由20家有较强影响力的社会组织作为联盟会长进行牵头,引领300余家社会组织,以“一月一主题、一周一服务”形式,开展义检义诊、义务理发、家政服务、生活照料等为老志愿服务活动。现在,每月平均开展各类助老活动20场次、助老助困服务人数达1500人次。
这些服务起到什么作用?天津市慈善协会的品牌项目“慈善光明行”,致力于解决困难家庭老年人等人群的眼病困扰,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新问题:很多患有白内障的老人在接受免费复明手术时,面临无人接送、陪护、助餐的困扰。于是,“旗帜宝坻”成员之一的宝坻区馨意社区公益服务社接过重任,连续4年为上千名困难、孤寡、空巢、独居、残疾等老年人以及退役老兵提供白内障手术期间的全程贴心服务。78岁的霍各庄镇北堼村低保残疾老人宋树花去年在馨意社区服务人员的帮助下接受手术,如今视力恢复良好,大大提高了生活能力。
“其实像上门理发、打扫卫生、拆洗被褥等基础服务,是农村老年人特别是独居、失能等特殊群体最急需的。除了成功培育‘旗帜宝坻’,区里还启动街镇社会工作服务站试点建设,社会工作者与社会组织、志愿者形成合力,让服务再升级。”运永凯说,周良街道社工站创新了“社工+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工作模式,结合“自愿结对、就近就便”的原则,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包括卫生清理、拆洗被褥、亲情陪伴等精准服务,大大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农村养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成的,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长期共同努力。”吴学深表示,宝坻区将以实施国家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项目为契机,继续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升级的投入,加强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同时,进一步改善对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服务,建立完善探访关爱等服务机制,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鼓励更多企业投身养老服务产业,努力打造农村老年人的幸福养老新图景。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