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面“鲁迅夹烟”网红墙画被游客投诉,一时引发网络热议。对于此事,许多网民纷纷表示“尊重历史”。纪念馆也回应: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还有业内人士表示,“墙画所呈现的是更为‘生活化的鲁迅’,是受到大众广泛认同和喜爱的形象”。
绍兴鲁迅故里图源:“鲁迅纪念馆”微信公众号
“鲁迅抽烟”这幅画,是著名版画家、浙江省版画家协会原副主席李以泰于1974年创作的一幅版画作品,原名为《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生动刻画了鲁迅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时凝神思考、豁然开朗的形象,作品先后发表在《杭州日报》《浙江日报》等媒体上,成为人们心中鲁迅的经典形象之一。
这些年,不少年轻人纷纷前往鲁迅故里打卡,举着打火机借位“点烟”、用PS给先生“加火苗”……年轻人的创意里,藏着对鲁迅先生的敬意。
实际上,“给先生点烟”和此前鲁迅“毛背心”的爆火,是同一套逻辑:生活化的形象,是鲁迅真实的一面。年轻人不再将鲁迅视为“遥远的战士”,而是将其视为“可亲近的前辈”,通过现场打卡、购买文创等方式,让鲁迅的精神“活”在当下。
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写道:“鲁迅的烟瘾,一向是很大的。”吸烟作为鲁迅创作生活的真实组成部分,与其文学成就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肖像。历史人物的生活习惯是具有其时代特征的,如果以当下一些特定标准苛责,历史将无处安放。在很多人心中,鲁迅的烟斗,其实早与其“冷峻批判”的形象融为一体,强行“去烟化”不仅弱化人物丰富性,更可能消解文化符号的精神内核。真正的文明进步,在于让公众通过了解真实历史,建立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而非制造“无菌化”的过去。
类似的讨论,这些年并不鲜见。有的举报《黑猫警长》抓坏蛋的手段涉嫌暴力;有的提出《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这一次,不少人担心个别声音的“单向施压”会倒逼决策妥协,从而抹除“鲁迅夹烟”形象里的历史温度。有人甚至反问:“是否接下来要删除李白诗中的酒,隐藏岳飞背上的字?”
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烟草于文人既是排遣愁绪的“精神慰藉”,也是激发灵感的“创作伴侣”。更关键的是,吸烟从未消解鲁迅思想的锋芒,他用烟管刻画了阿Q的形象,在烟头的火光里纪念青年的魂灵。那支“彩凤牌”香烟,承载的是他对“吃人社会”的批判,对民族觉醒的呐喊。历史人物的真实和深邃在于外在的细节,更在于思想的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