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化农林旅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带与环中心城区乡村振兴产业带建设有机融合,通过强点突破、轴线带动,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奋力开创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来到大庙镇公主岭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一座座现代农业智慧温室整齐排列,棚内十余个品种的西红柿长势喜人。棚户周海东正在操作智能水肥一体机,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实现八个大棚的自动浇水和精准施肥。
夏家店乡高标准农田(马雁莹 摄)
园区采用智慧温室种植系统,以农业生产数据为核心,将现代农业设施与温室种植深度融合,采用智能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自动温控技术,可以精准地为西红柿提供所需营养,远程操作、自动化控制、智能化管理,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根据目前长势,今年园区西红柿总体产量有望突破10万吨,产值能达到5亿多元。
近年来,松山区通过强化产业支撑,重点区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区设施农业综合占地面积达48.9万亩,年产蔬菜120万吨以上,种植户达3万户,带动14.5万人就业,户均年收入7万元以上。
初秋时节,走进夏家店乡山水坡村万亩玉米制种基地,植株整齐排列,长势良好。村民田艳超说:“今年,我流转了我们村2300亩土地,其中,1000亩种的是玉米种子,1300亩种的是丰田101品种玉米,按照目前的长势来看,今年玉米亩产量有望比去年提高100公斤,经济效益比较可观。”今年以来,松山区以抗逆稳产为前提、高产优质为目标,加快主要粮油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投资8750万元实施玉米制种示范廊建设。
在当铺地满族乡小兴隆庄村仁禾农庄,这里生机盎然,瓜果飘香。农庄负责人杨继军介绍:“仁禾农庄占地90余亩,一共建了12栋高标准智能化温室大棚,里面种植了蓝莓、草莓、葡萄、无花果、水果柿子以及30余种蔬菜,种植都是上农家粪肥,不打催熟剂、膨大剂,都是自然成熟。”游客尹佳杰说:“我们是从市区开车过来的,20分钟左右,交通挺方便的,挺便利的,水果都挺新鲜的。”
近年来,松山区投资3541万元打造农林旅融合示范廊旅游节点。其中,初头朗镇孤山子村民宿、三座店夏令营基地、当铺地满族乡新井村研学营地正在建设中,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激活乡村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初头朗镇福山庄村(姜雪峰 摄)
在初头朗镇福山庄村,街道干净整洁,乡风淳朴文明,一幅欣欣向荣、产业兴旺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初头朗镇党委宣传委员李鑫炎表示:“福山庄村作为我们镇重点打造的示范村,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领域成效显著。
接下来,初头朗镇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以新型日光温室为依托,大力发展果蔬种植产业;集中整合零散化、碎片化土地等资源资产,不断解放劳动力,提高群众收入;积极探索文旅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文旅项目。
人居环境方面,优化‘制度+共治’的长效管理体系,将环境治理纳入村民义务;推行门前庭院‘四包’责任制,完善网格化管理制度;不断推进全镇人居环境持续达标,为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近年来,松山区围绕环中心城区50公里半径建设农文旅体融合示范带,计划打造穆家营子镇古都河村、当铺地满族乡新井村、初头朗镇福山庄村等5个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村,引领带动乡村全域振兴。
产业支撑,夯实振兴根基,融合示范,绘就乡村新貌。松山区正以实际行动解锁农业高质量发展密码。特色种植业蓬勃发展,绿色果蔬基地遍地开花,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现代农业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集约化、智能化的生产模式让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环保;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项目遍地开花,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马雁莹 姜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