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泸州市合江县神臂城镇的高粱收购现场,每袋收售的高粱上都贴着一张带有二维码的专属封条。“可别小看这个二维码,它就是咱这袋高粱的‘身份证’!”一位正在交粮的农户笑着说。
每袋收售的高粱上都贴着一张带有二维码的专属封条。合江融媒供图
这张特殊的“身份证”从何而来?它又意味着什么?这一切都源于当地与泸州老窖合作推广的“公司+订单农业+农户”模式。面对数十万吨高粱如何高效有序种植和采收的难题,智慧化的管理给出了答案。
“我们的管理,从种子落地之前就开始了。”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派至鲶鱼村的党总支驻村第一书记周林介绍。在种植之初,公司会根据每村每户统计的面积,统一配发种子、专用肥料和有机农药,从源头确保标准化。农户则变身为“产业工人”,严格按照公司的培训要求进行生态种植和精细化管理。
整个过程并非“撒手不管”。村里负责跟踪记录每位农户各阶段的管理情况,汇总成“成长日记”;公司的专职技术员则会不定期地到田间地头抽查“作业”,现场答疑解难,充当“田间保姆”,确保高粱的品质和长势。
待到高粱即将成熟,能预估产量之时,一套更为精细的价格机制开始启动。公司会聘请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抽查,对高粱的品质进行综合“考评”。考评成绩直接决定了最终收购价。2025年,收购价就因品质差异划分为每公斤4.6元和4.7元两个等级。
在此期间,公司会为每位农户建立专属档案,将其种植信息与银行账户一并录入系统。这意味着,从种子到卖粮款,农户早已进入了公司的数字化管理系统。
高粱收购现场。合江融媒供图
最终,到了收购环节,效率之高令人惊叹。农户只需提交交粮卡、经过核验、领取专属自己信息的二维码封条、装袋称重,便可安心回家。一般10个工作日内,卖粮款便会直接打入个人账户。而每袋高粱上的二维码,确保了每一粒高粱都能追溯到它的种植者,真正实现了“来源可查、去向可追”,既科学公正,又省时省力。(王易、黄建伟、李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