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梦杰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省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是创新商业模式、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抓手。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路线图”,提出“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河南省农村电商作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动能,已从最初的工业品下行到农产品上行,如今已迈入到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当前河南农村电商发展面临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数字经济助力发展以及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等多重机遇,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探索解决路径。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电商发展新生态。一是统筹衔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与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整合资源,强化数字赋能。二是因地制宜编制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做好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各项规划有机衔接。制定农村电商配套支持政策,主要支持电商平台搭建、物流体系建设、联农带农等方面。三是完善政策支持和奖励机制,提供创业补贴、税收减免、数据质押、经营奖励等支持,提高经营主体积极性,激发电商创就业活力。四是推动全省农产品分级标准化建设,完善电商从业及管理标准,推动农产品包装、销售、服务和物流等环节的标准化落地,促进农村农特产品电商的健康发展。五是引导农村电商、农业生产、特色加工、文化旅游、物流运输等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六是整合全省各地农村电商信息系统终端数据,利用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智能技术构建一个综合的农村电商数据交流与管理信息平台,便于各主体进行数据联动与交流合作,优化全供应链资源配置,促进全省农村电商朝着规模化、品牌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培育电商人才,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一是对各乡镇领导代表和大学生村官等进行数字化培训,在领导班子中深度植入数字化转型的种子,提高领导班子高效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服务意识,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电商创业就业环境。二是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农民等主体进行电商技能相关培训,组织直播电商、网络电商销售比赛等活动,促进农村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化素养和电商运营技能,营造浓厚的农村电商创就业氛围。三是积极引入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引入外部师资支持,定期到乡村指导和教学,持续带来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从政策、工资、福利、生活等各方面做好人才服务,增强农村电商企业岗位的吸引力。四是秉持协同发展理念,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发动政府、高校、企业等开展深度合作。支持高校根据电商产业需求完善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基地实训等多个方面培育人才,为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提供多领域、高匹配度、复合型电商人才。
塑造品牌特色,提高品牌竞争力。一是树立以县域特色和文化特色为主导的品牌理念,从品牌策划、品牌认证、品牌营销、品牌保护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品牌协调建设机制。二是利用县级电商服务中心、村级电商服务站等优势,消除农村电商中的信息孤岛,探索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格局。三是立足当地特色产业和资源禀赋,挖掘农产品的新卖点和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价值,因地制宜将各地特色(如生态观光、健康养老、乡土体验、非遗文化等)融入农村电商,赋予农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形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分析农产品定位,提升品牌附加值和差异化竞争优势,实现农村电商产业与特色优势资源相互促进,打造区域性特色产品品牌。四是创新农村电商应用场景,调整营销思路和推广模式,同步选择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直播平台等进行销售与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五是健全农产品可追溯和监管体系,强化对农村电商相关经营主体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严格监督农产品生产、种植、包装、运输等流程,实现全流程可追溯和可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提升消费者信任度。
协同统筹兼顾,形成高效物流网络。一是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新基建”的投资力度,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和能力,为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二是健全“县乡村”三级电商物流体系,整合和优化县域电商物流站点,合理规划“三级”区域的物流集散中心、服务站布局,支持各类主体协同共建农村物流体系。三是加快农村冷链物流建设,加强产地商品化处理、贮藏、加工、流通等全环节的冷链保鲜技术、设施设备、标准规范等应用,构建完整和标准化的冷链网络,降低农特产品损耗,保障新鲜度和品质。四是利用数字技术整合乡村运力资源,鼓励物流、快递、商贸流通等相关服务主体下沉渠道和服务,通过统仓共配等方式创新物流管理及流通模式,实现“多站合一、一点多能、一网多用”,实现规模化、网络化、一体化运行,提高农村物流资源共享水平和集约化水平,降低农村电商物流成本。
(作者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