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原创 一线城市的紧日子来了,发生了什么?

   日期:2025-08-29 15:02:16     来源:冰川思想库    浏览:0    评论:0    

房价下跌带来资产缩水,行业调整导致收入放缓,重重压力下,一线城市的居民如何还能维持强劲的消费信心?

撰文丨熊志

一线城市的紧日子来了。

一直以来,北上广深作为最具影响力的一线城市,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高地,更是全国消费风向的引领者,这里汇聚了最多的中产阶层与高净值人群,消费实力远超下沉市场,是经济活力的晴雨表。

如今,这种局面似乎正在发生改变。

最近,各地陆续公布了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一线城市的消费活力明显减弱。

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例,上半年北京同比下降3.8%,上海同比增长1.7%,深圳同比增长3.5%,都低于5.0%的全国平均增速。唯一达标的只有广州,同比增长5.9%。

理论上相对富裕的一线城市,消费表现却集体掉队,究竟发生了什么?

01

身在一线城市,越来越不敢大手大脚花钱,消费偏好转向保守,这不只是很多人的主观感受,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撑。

事实上,一线城市消费疲软的迹象,早在2024年就已显现。

数据显示,2024年6月,北上广深甚至出现全面的负增长,6月当月的增速,分别为-6.3%、-9.4%、-9.6%、-2.2%,均低于全国2.0%的增速。

全年数据来看,一线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显著低于3.5%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最大的上海,同比下降达3.1%。

进入2025年上半年,这一趋势仍未扭转。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统计口径限制(如本地居民在外地消费不计入本地),社零总额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区域真实消费力。但作为衡量消费活跃度的核心指标,其持续低迷仍足以引起警惕。

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降级并非全国普遍现象。相比一线城市,许多二三线城市的消费市场,反而正在快速修复。

2025年上半年,31个二线城市中,有18个增速高于全国平均的5.0%。一二线城市之间的“水温差”日益明显。

消费走弱,大宗消费首当其冲。以深圳为例,燃油车车牌竞价价格,已从高峰期的约5万元跌至2万元左右。就连日常餐饮消费也在收缩——2025年上半年,北京、上海的餐饮收入双双负增长,餐饮业普遍感叹生意难做。

02

一线城市消费不振,绕不开的一个核心因素——房价。

这两天有朋友诉苦,当初640万元入手的深圳房子,现在市值仅剩450万元。尽管资产大幅缩水,他仍考虑出手,因为前几年加杠杆购房,如今遭遇失业,现金流承压,卖房只为减轻还贷压力。

类似的案例,在一线城市不是少数。

对多数家庭而言,房产是家庭财富的绝对核心,占比普遍在70%以上,一线城市甚至更高。

此前,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高歌猛进,“买房即致富”的神话,催生了大量高杠杆购房行为,不少人掏空“六个钱包”也要上车。

但如今,房地产从增量时代迈入存量阶段,暴涨行情终结,价格回调成为新常态。一线城市的房价跌幅尤为显著,其直接后果就是资产贬值、财富缩水。

在房地产上行周期,房产增值快;下行周期,贬值幅度同样更大。

在一线城市,一套600万元的房子,如果下跌20%,资产缩水高达120万元;而在二三线城市,同等跌幅带来的损失,可能只有三五十万元。

资产的大幅缩水,不仅是账面数字的变动,更是心理预期的崩塌。

对一线城市居民来说,他们本身加杠杆的力度就更大,房产在家庭财富中的占比更高,一旦这一核心财富剧烈贬值,消费意愿无疑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这正是“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的现实映照:当资产价格下跌导致家庭或企业资不抵债时,人们会优先偿还债务、修复资产负债表,而非扩大消费或投资。

于是,“星巴克自由”逐渐退场,9.9元瑞幸成为新日常。

03

与房地产调整同步发生的,是互联网、金融等高薪行业的集体降温。

作为新经济的核心聚集地,北上广深汇聚了大量互联网大厂、金融机构和高科技企业,这些行业在过去不仅创造了巨额财富,也塑造了一线城市的消费文化和中产阶层生活方式。

然而,这些行业近年来也集体进入调整期,裁员潮频发,就业压力陡增。

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收缩,有强烈的“乘数效应”——一个人少消费10元,就意味着另一个企业或者个人的收入减少10元。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降级,会通过产业链层层传导,波及餐饮、旅游、教育等多个领域。

不仅如此,这些行业本身,还带动了庞大的上下游生态,一旦头部企业收缩,整个生态圈都会“一损俱损”。

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4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4%,而一线城市却普遍落后,其中北京4.8%、上海4.6%、广州3.4%、深圳4.7%,均显著低于全国水平。

房价下跌带来资产缩水,行业调整导致收入放缓,重重压力下,一线城市的居民如何还能维持强劲的消费信心?

与此同时,人口红利也在消退。在一线城市,大规模人口流入,曾创造了财富盛宴,如今这一趋势逐渐式微。北上广深的常住人口,甚至历史性地集体转为负增长,这对城市消费基本面构成了长期挑战。

04

一线城市的消费疲软,是经济发展模式深度调整的必然结果。它不只是短期波动,而是产业、人口结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系统性转变。

为了拉动消费,各地纷纷推出激励政策,一线城市更是加码发力。同时,面对房地产下滑带来的连锁反应,曾经调控最严的北上广深,也开始“开闸”。

如上海前几天发布“沪六条”,进一步放宽了限购。北京此前同样对限购政策进行了松绑,符合条件家庭五环外不再限购。

这些举措意在稳定楼市,进而提振整体消费信心。

不过也得看到,这一轮房地产调整,不是周期性的波动,而是发展模式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历史性转变,是一个阶段的结束。我们可以期待市场企稳,但不要抱着它还能恢复往日荣光的幻想。

一线城市的紧日子,或许会持续一段时间,这也是倒逼它们重新审视发展路径。

要想实现消费复苏,显然不能只靠短期刺激,而得回归根本:稳就业、增收入。只有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提供更多的优质就业机会,让人们对未来的收入有稳定的预期,才能重建消费信心。

*本文为冰川思想库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