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8月29日上午,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总体安排和筹办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在发布会上,南方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主题是“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请问如何理解和展现这一主题?
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雷刘功回应表示,“庆农业丰收”可以从两个“来之不易”来理解。
一是丰收来之不易。今年夏粮生产克服了局部较重的旱情、洪涝等影响,实现了稳产丰收,是仅次于去年的历史第二高产年。早稻产量570.3亿斤,比2024年增加6.8亿斤,增长1.2%,早稻亩产首次突破400公斤,总产和单产均提升。前期部分地区遭遇干旱和洪涝灾害,但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广大农民有力有效地防灾减灾救灾,再加之近期降水极大缓解了旱情,目前秋粮长势总体上正常,为夺取全年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成绩来之不易。经过5年努力,脱贫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脱贫人口和全国农民的收入差距在持续缩小,这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的成绩,守牢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丰收节就是要用实实在在的成果,礼赞丰收,分享喜悦,让农民群众拥有更多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我们已经有了庆丰收的基础。”雷刘功说。
雷刘功表示,“享美好生活”蕴含着农民深切的愿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业更现代、农村更美丽、农民更幸福。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享美好生活”有了更具象、更生动的体现。
雷刘功进一步从三个层面进行解读。一个是物质层面的满足。脱贫攻坚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数千万贫困人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吃得更营养、穿得更体面、用得更方便”,这些农民的期盼变成现实和日常,这是享美好生活的基础。
二是精神层面的富足。脱贫攻坚重塑了乡村的精气神,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转为“我要致富”,内生发展动力被有效激活。现在乡村不仅有整洁的村容村貌,更有邻里之间互助的新风尚和文化活动的新气象,这是享美好生活的精神升华。
三是社会层面的和谐,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这是享美好生活的愿景。
雷刘功表示,今年农民丰收节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组织一批为农服务和庆祝活动,把农业需要、农村需求、农民关注的政策、技术、信息、服务送到田间地头,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赛事、农事体验、非遗展演等庆丰收活动,充分展现和美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文脉乡村的勃勃生机,让大家真切感受到美好中国、美好乡村、美好生活的魅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