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庐江县是农业大县,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有耕地面积10.9万公顷,常年粮食种植面积198.4万亩,境内生态脆弱、非旱即涝、望天收粮……这是曾经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
现如今,200多个村如星辰般点缀着广袤的庐江大地,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正逐步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胜势,美丽生态随处可见,美丽乡村颜值在线,美丽经济迎来“蝶变”。
从“空心村”到“网红村”
万山镇长冲村,曾因一曲《十里长冲好风光》唱进人民大会堂而声名远播,如今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远近游客纷至沓来。
从靠天吃饭到借景生财,红火的事业,开头并不容易。过去的长冲村,常住人口不足千人,全村无人居住、闲置破损的宅基地近一半。村民胥世芝常年在外打工,在她的记忆里,祖辈们居住在山凹深处,白天冷冷清清、夜晚漆黑一片。如今64岁的她,回乡成了民宿管家,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令她心满意足。
“党组织是战斗堡垒,给了大家十足底气,县委提出农旅富民的发展战略,给政策红利、引投资主体;镇党委请设计团队、招商源客源;村干部带头腾房子、入户做动员。”村党委书记张亚民说。老党员王自元主动站出来,改造自家农房,建起家庭民宿。“房源挂上网,儿女来运营,我现在可是游客接待的一把好手。”看着生意日渐兴隆,他难掩喜悦。不少村民争相置换家中老房子,沉睡农舍摇身一变成了新潮民宿,曾经的穷山凹逆袭“凸起”,成了网红打卡点。
长冲村还运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成国内首家乡村振兴艺术影院,也是国内首家乡村景区内的院线同步影院——万山电影公园,每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56万。“2024年初来到长冲,凭借编导和话剧工作经验,将舞台艺术融入现场服务,打造了汀茶·轻食铺和甜野乡集儿童友好街区项目。”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卢凯说。
从一时爆火到持久长红,长冲村党委依托山水资源,锚定亲子主题,打造十里长冲亲子谷,建成主题乐园4家、配套亲子产品10个,年客流量达5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306万元,村民年均增收3万元,不断有年轻人返乡、新乡人兴乡,常住人口已超4000人。大自然馈赠的绿水青山,成了老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十里长冲的幸福生活新歌谣唱得更响了。
从“有颜值”到“有产值”
群山抱翠,锦绣天成。汤池镇百花村因境内有百花寨和百花公主的传说而得名,得益于其温和气候与富硒土壤,这里成了“长在树上的菜”——百花菜的核心产区。但百花菜全年只有3月份一季收成,产量很小,保鲜不易,晒干贱卖,效益不佳,着实伤了菜农们的心。
为此,村党委提升改造原百花菜加工厂,引进项目资金400万元建成特色农作物种植基地,种植百花菜260亩,建设集种植试验、精品加工、储存展示、电商售卖于一体的标准厂房500平方米,实现了从田间到车间的产业链延伸,推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4.1万元,示范引导1400多名菜农种植百花菜超千亩,亩均收益达8000元。党员钟宜贵积极分享种植经验,领着47户村民一起扩种百花菜,成了村里有名的“土专家”,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
如何变土特产为抢手货?百花村打造百花菜伴手礼、生产百花饺,依托校企合作,研发百花菜饮品等系列休闲健康食品,随着附加值的提升,百花菜远销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登上了城里人的餐桌,深受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地学者及客商的喜爱,已然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和美食名片。种植有人教,售卖有路销,菜农们的心里总算踏实了。
2025年百花村成功举办首届百花菜采摘活动,并以百花菜为核心,逐步打造种植、加工、文旅的一二三产全产业链,形成“一菜带多业”的发展格局。现今走进百花村,一股文艺范儿扑面而来,百花公主民俗节、茶文化旅游节、乡村音乐节等活动不定期开展,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花引来百花开。百花村茶乡旅游赋能乡村振兴成功入选《2024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的不足10万元提升至2024年的511.2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万元增加到4万元,村党委提取10.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分红,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实现获得感和幸福感“双提升”。
从“新农人”到“兴农人”
“收龙虾喽!”日前,在金牛镇莫堰村祝河村民组,致富带头人赵成林正带着村民们收了8万斤龙虾。“3月底挂网箱,4月初投放虾苗,4月下旬投放黄鳝苗,到7、8月份收虾,同时撒稻籽和插秧苗,水稻在黄鳝成熟前收割,11月底打捞售卖黄鳝,这样算下来,每年每亩纯收入大概1万元。”老赵认真梳理“稻田养虾鳝”的时间线。
莫堰村的主导产业是水稻,过去村民习惯单打独斗、自产自销,经济效益不高。“村里最大的优势就是土地,传统农业亟待转型升级。”村党总支书记左勇说。如何提高土地附加值,成了摆在村“两委”面前的一道难题。
于是,村党总支与合肥成林生态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合作,领办莫子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投入31万元集体资金,带动村民入股,吸引28万元社会资金,建设350亩稻虾鳝共养田,“一种二养三收”的产业融合与资源循环,大幅提升土地亩产效益的同时,生态效益有增无减。
“我通过土地入股,还跟着学共养技术,在自家稻田实践,第一年就增收了1万多块,还得了每月分红500块,收成好,来年忙得才更有劲。”面对喜人的丰收情景,村民王双妹开心地说。同样喜上眉梢的还有左敦权,他将自家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获年租金1000元,同时在合作社务工,每月增加收入约3000元。党建联建、村企共富的路子让“新农人”们尝到了甜头,村民通过入股分红、务工就业、技术增收等途径鼓了腰包,从稻、虾、鳝“一田三收”,到租金、薪金、股金“三金并增”,莫堰村大力推行高标准农田整治,现已流转土地2500亩,发展稻渔共养和温室大棚养殖。今年7月,吸引了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安徽庐江社会实践支队14名队员前来实践。
近年来,庐江县积极推动人才振兴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27名、农村产业带头人209名,越来越多“新农人”“兴农人”投身斑斓田野大展作为。
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一波又一波乡村振兴的热潮在庐江大地悄然兴起。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宽阔平坦的乡间道路,稻浪翻滚的田畴沃野,客流如织的文旅景点,鳞次栉比的特色民宿、热闹红火的助农村播……一幅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和美画卷正在徐徐铺展。(熊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