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北大交大等多所高校开新生家长会,这是培养巨婴?

   日期:2025-08-30 10:02:21     来源:狐度    浏览:0    评论:0    

文| 张彦宗

近日,北大、中大、浙大、上海交大某学院陆续召开了新生家长会,引发热议。网友感叹,读大学还开家长会,真是活久见。

对此,上海交大的老师回复称,新生家长会由各学院自主组织,旨在向家长介绍培养方案,加强家校沟通,属于“家校共建”模式。“学生虽已成年,但尚未步入社会,成长仍需家庭和学校共同助力。通过家长会,学校可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表现和遇到的问题,也让家长了解孩子离校期间的相关情况。”

这话乍听之下有点道理,但细品起来,又觉得不太对劲。

资料图,图文无关

之前三联生活周刊报道,大学出现了高中化迹象。有高校老师反映,从前是跟学生打交道,现在是跟家长打交道。家长询问的内容巨细无遗,包括宿舍床铺尺寸、学分政策、如何找实习岗位等,甚至代学生请假。现在大学的管理,也跟高中一样,讲究家校协同,要拉一个家长群,甚至家长会要求老师拍小孩上课的照片。

当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这么纵容家长,可能有的学校开家长会,只为了介绍培养方案。但大学开完家长会之后,家长认识了辅导员,在后续联系上总得有个渠道吧。一旦加了辅导员微信,或者建了家长群,家长替孩子问这问那,打点一切,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

三联生活周刊曾报道了一名高校辅导员同家长打交道的经历。该辅导员感叹,高校和家长都没有把大学生当做成年人,而是把他们当作小学、初中生去对待,像保姆似的24小时关注他们的人身安全、学习。

如果是这样,大学和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种看似爱护的举动,会对学生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尤其是培养巨婴人格。

大学新生普遍都已经是成年人了,再像幼儿园、小学、初高中那样称呼“家长”,都已经不合适,恰当的称呼是“双亲”。因此,再以被动或主动的方式,接受家长对大学生的远程“监视”,就很离谱。哪怕有些大学生仍喜欢让父母参与自个的大学生涯,可大学不该惯着这种迟迟不断奶的选择。

让家长了解大学的培养方案,不一定要通过家长会。大学生了解后再去跟父母商量即可,让家校对接,就很别扭。大学到底是培养什么的地方?这个没有统一答案,但大学肯定不是培养“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的地方。

种种迹象显示,过去那种借助大学来锻炼新一代自主、自立的风气,似乎已经出现了180°大转弯,原因到底出在哪呢?

资料图,图文无关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大学从家校联合培养大学生中能获得好处。那到底是什么收益,能让大学认为它比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更重要?思来想去,答案很可能是安全——开家长会,进而组建家长群,可以让学校减轻自身的安全责任。

比如,某个大学新生要是出现了精神问题,或遇到什么挫折想不通,大学可以第一时间联合家长介入,而不是等到出事后再通知家长。

对家长来说,好处显然更多。生活层面,可以通过让辅导员发上课照片这种幼儿园化的做法,远程了解孩子的情况,第一时间帮孩子排忧解难;亲情层面,好像可以创造一种“即使儿女上了大学仍像在家一样”的现实感。虽然明知会苦了辅导员,但以很多父母对孩子无条件付出的意愿,这些打扰辅导员的私下问询不会少。为了孩子,很多家长豁得出去老脸。

如果大学继续创造家长们“侵入”儿女大学生活的便利途径,又不划定家长干预的边界,那么,不管是家长会,还是家长群,最后恐怕都成了大学的安全阀,成了家长的遥控器。说得夸张点,大学和辅导员恐怕成了培养巨婴一代的“培养皿”和“营养液”。

大学生不像大学生,大学不像大学,而家长永远是家长。很多孩子到了远方城市读书,在精神人格上依然走不出父母的影响——这不是说上了大学就该跟父母断绝关系,而是一个本可以成为独立之人、自由之人的大学起点,如果仍被习惯控制的家长们环绕和围困,实在是一种不幸。

本来最有责任抵御那种“巨婴情结”家长的是大学,可在实操中,一些高校也不见有长远的考虑,仅仅出于某些没来由的恐惧和绝对安全的需要,放任大学高中化的趋势做大做强。以前都说大学不能只有大楼还得有大师,而在现在的语境下,能不能把学生当大人看、当成年人看,也是考量一所大学是不是真大学的标准。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