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  ????  content=  校长  时期  日方  裂缝  创新  小品  药厂 

“恶心到了,真的别点”,上海外卖小哥拍视频曝光!每天卖出上百份,这些店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日期:2025-08-30 11:30:42     来源:环球网    浏览:0    评论:0    

社交媒体上

“外卖判官”正悄然出现

他们是一群外卖骑手

凭借进出后厨的便利

记录下真实的取餐环境

哪些明厨亮灶值得信任

哪些暗厨操作触目惊心

尤其是那些环境脏乱差的画面

一经发布便迅速引发大量网友关注和热议

东方网记者根据骑手发布的线索,实地探访了位于上海长宁区的两处外卖厨房。这些隐藏在二楼隔间与地下室的制作点,不设门牌、没有堂食,甚至难以被普通消费者察觉。记者通过观察外卖员进出动向、多次辗转寻找,才最终进入这些“看不见的厨房”。

隐蔽的厨房:

隔间与地下室的卫生隐患

其中一处外卖厨房位于仙霞西路299弄“大资源生活广场”。该区域业态复杂,一栋建筑物内有菜市场、理发店、口腔门诊部等商铺;另一栋则为两层楼建筑,一楼的隔间为制作售卖麻椒鸡、炸鸡、汉堡、馄饨、汤圆等餐饮业态,还有出租脚手架等门面,较为混乱。令人错愕的是,一家汉堡店竟与垃圾房仅数步之遥,门口垃圾箱满溢,卫生状况堪忧。

记者在广场绕了一圈也没有找到31号、32号与33号,驻足后发现有骑手从两层楼建筑物内的一个不起眼的门洞口进出。不过该处二楼顶上挂着“冯姐酱大骨”的招牌,窗玻璃上还贴着“易足堂”足浴广告。

走上二楼,记者看到这里被隔成了数间十几平米的操作间,每间墙外挂着燃气表,门上贴着店铺名。隔间放着操作台与货架,转身的地方有限。原来宽敞可以并行两人的走道堆满了食材、货物与生活用品。记者在空置的3间隔间内发现,地面与墙上结满了油污,里面不仅放着杂物,还有菜板上刚切到一半的土豆、敞开的大米袋与桶装食用油。

仙霞西路299弄2楼外卖厨房。

另一处外卖厨房则位于武夷坊地下室内。根据外卖平台显示的信息,该处有的商家将地址标记为“武夷路350号12幢北半幢地下一层”,有的则标记为“武夷路352号12幢北半幢地下一层”。同样,记者在现场并没有找到350号或352号,而是在绕武夷坊走了两圈后,发现有外卖骑手从一家咖啡店边上不起眼、没有任何招牌的入口进出,才恍然大悟或许那就是通往“看不见的厨房”入口。

红圈内为通往地下室厨房的出入口。

进入地下一层后,左右两边各有4间隔间,每个隔间同样十几平左右。其中一边不通燃气,只能用电。这里没有明窗、不通风,仅靠电扇维持空气流通。由于过于闷热,记者现场看到不少男性商家上身赤膊。隔间内的食材、餐厨用品与日用品随意摆放,有的甚至堆在地上,而垃圾桶就在不远处。

“分身”的商家:

一证多店,一址多店

调查中,记者还发现存在不同商家共用同一张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的现象。例如,武夷坊内的名为“PotatoMaster薯条专门店”“鼎好咸肉菜饭·腌笃鲜”“来一碗撒汤·煎饺·锅贴·灌汤包”“炭小签贵阳特色烧烤”“无名脆皮烤鸡”这五家店铺使用的都是上海易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与食品经营许可证。

也有商家利用同一个线下实体经营地址,在外卖平台开设多店。例如,一家主营菜饭、腌笃鲜等菜品的商铺在某外卖平台上名为“鼎好罗宋汤·上海菜饭·炸猪排”,地址显示为武夷路352号12幢北半幢地下一层,而在另一家平台上则名为“鼎好咸肉菜饭·腌笃鲜”,地址显示为武夷路350号12幢北半幢地下一层。平台显示,地址标注为仙霞西路299弄30号2楼202室的有“探烤家徐州烤肉筋卷饼”与“川湘味开胃小炒”这两家店。有意思的是,尽管外卖平台都要求商家上传店铺照片,但有商家随便上传一张不相关的照片,也能成功糊弄过去。

外卖平台上,两家店地址为同一个

此外,这两处外卖厨房都未公示管理部门对商家食品安全监督量化的“餐饮脸谱”标识。

8月27日,上海中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上海律师协会民事业务研究委员会委员李威杰律师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2024年2月起施行的《上海市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要求从业人员有健康管理制度,场所要执行卫生规范制度,入网食品经营者在第三方平台公示的信息需要和经营项目、店招一致,不得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转让食品经营许可证。

冒用他人证照的外卖商户明知自身不具备食品生产经营条件,仍从事相关经营的行为显然违法。李威杰说:“此外,外卖平台企业未尽审核义务的行为也违反了《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目前,记者已向长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反映了相关情况,并将持续追踪报道。

鼓励骑手成为

暗厨的“移动哨兵”

“如果商家地址在地下室或者二楼的,多半是没有堂食的外卖,谨慎下单。”这是一位骑手在“点外卖避坑指南”话题下的留言。

随着外卖行业急速扩张,无堂食外卖厨房数量激增。它们藏身于美食广场、共享厨房、地下室等,操作间面积较小,不接待消费者堂食就餐,只经营网络平台的餐饮外卖服务。由于经营场所隐蔽、商户规模小、经营地址和人员变动频繁等特点,容易成为监管盲区。

目前,针对这一新业态缺失细化标准的情况,上海多区的管理部门已经协作联动,结合现有的法律法规,拟定辖区无堂食外卖厨房食品安全工作操作指引及管理规范,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健康与安全。

记者浏览社交媒体发现,不少骑手已自发做起了兼职的卫生“监督员”。他们发布的后厨实景,既为良心明厨带来流量,也使问题暗厨无处遁形。

因此,是否可以将这支庞大的骑手队伍,纳入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模式中?例如,建立一套简便的举报-反馈机制,骑手只需随手拍摄、一键上传,市场监管部门便可根据线索快速响应、突击检查,并对属实的举报给予相应奖励。这既是对骑手额外付出的一种补偿,也能极大扩展监管的触角,形成一张由无数移动节点组成的实时监督网络。

根据沈阳市场监督管理局信息,当地已经率先探索外卖骑手“随手拍”机制,今年6月升级信息系统,骑手拍摄上传后,问题自动推送至属地监管人员,形成“移动探头+智慧监管”的创新模式。

当然,这一机制要实现长效运转,也需厘清诸多细节:如何界定监督权限、如何保护骑手权益、如何防止恶意举报、又如何与现有法规衔接,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但我们相信,技术的赋能与机制的创新,能够让这些“在路上”的骑手,化身食品安全的“移动哨兵”。他们不再只是外卖的配送者,更可以成为公共健康的守护者,推动行业走向更透明、更规范。

其实早在今年315之后

“外卖员从来不碰的外卖有哪些”

话题登上热搜

“外卖员不碰的外卖”有哪些?

1.黄焖鸡:个别商家可能会使用冷冻肉等不新鲜的肉类食材,并且配菜清洗不彻底。

2. 炸鸡:很多使用的是半成品,保存不当容易生虫或变质。

3. 麻辣烫:食材种类多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卫生情况也不容乐观。其汤底由多种香料和调味品混合而成。

4. 盖浇饭:部分商家为节省成本和时间,不会对食材进行充分清洗和处理,烹饪过程中可能使用大量的油和盐,不利于健康。

5. 饺子:外卖的饺子大多散装速冻饺子,其馅料可能使用了低廉的肉类或边角料等。

6. 粥:有些商家为了使粥看起来黏稠,会添加增稠剂等添加剂。7. 烤肉拌饭:价格便宜但肉质一般使用的是速冻肉。

7. 轻食:部分轻食商家为降低成本,会使用合成肉等劣质食材。

8. 料理包快餐:即预制菜,很多外卖商家提前买好相应的菜包,有人下单时加热即可出餐。

9. 水果捞:不良商家会用坏掉的水果来制作水果捞。

10. 烧烤:部分商家为追求效率和降低成本,会使用油炸的方式制作烧烤。

11. 汤品:有些商家为节省时间和成本,会使用粉冲的方式来制作。

来源 | 综合东方网、广州日报

内容由网友发布或转自其他网站,如有侵权及其他问题,请发送邮件至jiyuwang@qq.com,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
 
打赏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