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刚在天津笑脸相迎,转身就投进美国怀抱,印度的脸皮厚度又刷新了下限。莫迪前脚才在中国的上合峰会上谈合作,后脚印度国防部就高调宣布要跟美国搞“战争训练2025”军演,派出400多人跑去美国山地部队那边折腾半个月。这操作,放在国际舞台上,简直像一场临场变脸戏,演得急,演得拙劣,却还自以为是“外交平衡术”。
说实话,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印度这种表演了。从2002年开始,印美军演就年年不断,形式换汤不换药。这次不过是赶在莫迪刚从天津回来,就迫不及待给华盛顿递交投名状,才显得格外讽刺。400多人、营级特遣队、半个月拉练,乍一看声势不小,但在军事上没什么新鲜的,真正的看点在于时间点和政治味。你说巧不巧?刚在中国的会议桌上做足了“朋友”姿态,转眼就在美国的操场上卖力表演,简直就是两面下注的教科书式操作。
有人会说,这不就是印度一贯的“多边外交”吗?对,没错,印度就是典型的墙头草。它的逻辑简单粗暴:哪边能捞到好处,就朝哪边靠;哪边能多给筹码,就多笑一笑。别跟它谈什么价值观、道义、历史情怀,这些都是强者的遮羞布,印度只认得一件事——国家利益。跟中国搞好关系,能在上合组织这个大平台上刷存在感,还能搭顺风车提升在地区的分量;跟美国眉来眼去,更是要攀上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的资源,尤其是资金和技术,印度的钱袋子才是外交的真正罗盘。
别看莫迪在天津会议上侃侃而谈,一副拥抱多边主义的样子,其实心里盘算得清清楚楚:既不能把中国得罪狠了,也不能跟美国撕破脸。于是表面合作,背后军演,一切不过是精明算盘。对印度来说,这不是背叛,而是它的生存术。只要能捞到便宜,它甚至不在乎别人是不是看穿了。反正大国博弈舞台上,谁能拎住筹码,谁就能多说两句漂亮话。
可问题是,这种小算盘在中美博弈的浪潮里能走多远?中国能容忍印度玩平衡术,美国也暂时愿意给台阶,但别忘了,博弈格局越来越硬,留给印度的模糊地带正在缩小。今天它还能自诩“桥梁”,明天就可能被两边都嫌弃,变成谁都不信任的“墙头草”。一旦局势真正摊牌,印度必须选边,到时候是继续靠中国带来的区域市场红利,还是赌美国那张永远画不完的支票?答案并不乐观。
印度这次的操作,说白了是“看似聪明,实则心虚”。越是频繁切换姿态,越说明它心里没底。它想两边都讨好,结果两边都防着它。美国看它只是对抗中国的棋子,中国则明白它永远是个摇摆不定的麻烦角色。莫迪自以为是桥梁,现实却可能是跳板——用完即弃。这就是印度的困境:算计得再多,也无法掌控大势。
印度这次的变脸,不是新鲜事,而是老毛病。它习惯了投机取巧,以为外交就是一场永远不会拆穿的表演。但在今天的百年变局下,真相越来越赤裸,实力才是唯一的语言。印度若不明白这一点,它的所谓“平衡术”早晚会砸到自己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