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奶奶说‘比亲孙女还贴心’,我这心里,比拿了市级优秀还踏实!”9月3日,在平顶山高新区皇台街道高阳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6岁的党员张琦看着手机里与独居老人的合影,眼角的笑意温暖明媚。现在她每周都会来陪老人买菜、打扫、唠家常。
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平顶山市“双报到”机制下,高新区390名在职党员的共同写照。从“单位人”变为“社区人”,党员的责任与荣光,深深融入群众生活的“烟火气”中,成为基层治理画卷上最温暖的底色。
从“制度空转”到“治理实效”: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
在高新区,“双报到”绝非空洞口号,而是一套环环相扣、务实管用的治理机制。该区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将“双报到”纳入基层党建三年提升行动,构建“党工委统筹部署—街道党工委牵头落实—社区党支部具体执行”的三级责任体系。通过整合辖区47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资源,建立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制度,推动32名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签订《共驻共建协议书》,形成“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事务共商”的区域化党建格局。
这一机制有效破解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基层治理痼疾。皇台街道神马尼龙社区党支部书记刘冰对此深有感触:“过去社区议事,常是‘干部拍脑袋、群众不买账’。现在每月开大党委会,共建单位带着资源来、带着方案议,难题在共商中化解。”据悉,该社区今年通过联席会议解决的民生问题达58件,同比增长120%。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激活多元主体先锋动能
“党员嘛,这点觉悟得有!”神马尼龙社区退休老党员张保旗谈起此前大风天主动清理倒伏树木时,腰板挺得笔直。在社区物业断档的特殊时期,正是老党员们带头稳住了局面。这种“平急转换”能力,正是“双报到”机制设计的核心要义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双报到”机制效能通过精准服务模式持续释放。神马尼龙社区创新“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居民评单”的“四单”闭环模式,将390名在职党员按特长编入12支志愿服务队,实行“一日双巡”“日巡日报日改”;高阳社区则打造“专业服务矩阵”:养老从业者党员陈思妍策划特色活动,青年党员张琦组建“银龄陪伴队”,退休教师王建国开办“四点半课堂”……“现在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连我小孙子都争当环保小卫士!”居民王大姐笑着说。
从“环境美”到“人心暖”:解码基层治理的幸福跃升
数据见证实效:自“双报到”机制实施以来,高新区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27件,开展志愿服务782场次,惠及群众5300余人次。神马尼龙社区完成老旧小区道路、管网等“硬件升级”;高阳社区发动26次环境整治,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更深层的改变在于人心。曾经混乱的神马尼龙社区,如今党员先锋队成了“移动管家”,居民有事第一时间@党员;在高阳社区,“城市大清洗”成为居民的“周末约定”。“现在走到哪儿,都能看到党员徽章在闪,心里特别踏实。”75岁的社区居民李奶奶高兴地说,她的手机里还存着30多个党员志愿者的联系方式。
“高新区的‘双报到’实践,本质上是将党组织的‘组织力’深度融入社区‘微细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孙国权表示,通过制度创新激活资源、机制赋能精准服务、先锋引领凝聚人心,不仅破解了基层治理“力量分散、响应迟缓”的痛点,更让党员在服务群众中找到了价值坐标,让群众在“看得见的变化”中感受到党的温暖。
从“党员沉下去”到“社区活起来”,从“环境提质”到“共建共享”,高新区正用一抹抹活跃在小巷深处的“党建红”,书写着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的生动答卷。(蔡长伟 张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