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产业活起来 腰包鼓起来 西安农业示范园绘就丰收新画卷
当下正值收获的季节,每天下午6时,蓝田县汤峪镇汤苑农业示范园会迎来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一筐筐刚采摘的新鲜青菜被迅速装车,经西部欣桥农产品物流中心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在西安,类似的农业园区正不断涌现,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发展,真正让农业产业活起来,让种植户的腰包鼓了起来。
特色大棚蔬菜激活致富动能
在青山环绕的汤苑农业示范园,150座标准化蔬菜大棚整齐排列,勾勒出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发展画卷。凭借规模化种植与科学管理,这里已实现青菜一年8茬的高效轮作,每茬亩产达3000斤,稳定的产量是丰富西安市民“菜篮子”的重要保障。
棚内青菜长势良好
8月31日,记者走进示范园的蔬菜大棚,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翠绿的上海青长势正旺,工人李娟正弯腰忙着采收,叶瓣上还挂着晶莹的晨露。“以前种地看天吃饭,一年忙到头也只够勉强糊口。现在在园里上班,按月领工资,还能学技术,日子踏实多了。”张娟手上的活没停,嘴角带着笑意。
据示范园负责人汤宏新介绍,大棚蔬菜种植周期短、见效快。夏季青菜种植周期为30天左右,每年可以循环种植7至8茬,最近每天出菜300余筐,日供应量近万斤。既满足了市民的“菜篮子”,也充实了种植户的“钱袋子”。
工人们正在为贝贝南瓜装箱
作为蓝田县重点打造的“菜篮子”保供基地,汤苑农业示范园占地1000亩,种植各类蔬果、花卉等10余个品类。其中,青菜和贝贝南瓜凭借优良口感和规模化种植,成为园区的“明星产品”。在贝贝南瓜大棚,尽管已近上市尾声,藤蔓间仍零星挂着果实。好产品自带“流量”,今年园区南瓜种植面积近百亩,因其营养丰富、口感好,市场需求旺盛,也吸引带动周边村镇主动上门学技术、谈合作。
孟村镇姚村是合作共赢的典型。“去年村上和园区联合种贝贝南瓜,他们不仅提供种苗、技术,还包销售,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村支书陈磊笑着说,仅南瓜种植一项,就带动60多名村民务工,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借鉴这一模式,商洛市齐塬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园区合作,在园区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下,去年100余亩贝贝南瓜喜获丰收,合作社收益近6万元,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增长。“这种合作不仅扩大了种植规模,也让‘汤苑贝贝南瓜’的品牌越传越远,实现了多方共赢。”汤宏新说。
如今,小小南瓜和青菜正成为辐射带动周边村镇发展的“金钥匙”。“我们通过示范园建设,实现了蔬菜种植从‘散户零散’到‘规模集约’的转变。”汤宏新说,未来还将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开发南瓜饸饹,南瓜挂面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农户收益,让农业真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全季果蔬轮作带动收益增长
9月初的高陵全季西红柿城投园内,阳光透过联动大棚的玻璃洒在翠绿的藤蔓上,工人们正弯腰为新栽下的草莓西红柿、彩色小番茄整理枝叶。“这是今年从山东引进的新品种,8月初刚试种上,看这长势,11月就能挂果了!”园区负责人路博拨开叶片,指着嫩绿的幼苗说,以前这个时节土地容易闲置,现在种上晚熟品种,正好填补空档期,土地“不歇脚”,收益才能“往上跳”。
路博正在演示温控系统
走进这座联动大棚,现代化设施随处可见:内外遮阳网与风机水帘组成智能温控系统,30℃以上自动启动降温模式。“这套系统能精准控温,再极端的天气都不怕。”路博展示着手机里的智能温控系统,棚内温湿度等各项数据一目了然。
为了让外来种苗更快在本地扎根生长,高陵区农技中心组建的西红柿“大蓬车”技术团队,连同园区聘请的山东种植技术员共同管理这块“试验田”,全程跟踪长势、优化培育方案。
幼苗长势良好
为实现种植多元化,园区还引进了中国农科院培育的白玉黄瓜优质品种,于今年5月试种、7月成熟上市。“白玉黄瓜不仅口感脆甜,还富含丙醇二酸,含量是普通黄瓜的3-5倍,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路博说。
据了解,白玉黄瓜以每斤10元的价格,通过礼盒、零售、采摘等模式销售,日均销量超300斤,采收期可维持20天,为园区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兼具口感与营养的农产品新选择。
在城投园,水肥一体化系统根据作物生长周期精准调控水肥比例,不仅节水节肥,还让西红柿产量和品质双提升。除了智能设施加持,园区还推行芹菜与西红柿轮作模式,既避免土地养分过度消耗,又多了一笔额外收益。正在园区浇灌的村民何师傅笑着说:“以前种西红柿全凭经验,现在跟着专家学技术,知道啥时候浇水、啥时候施肥最恰当,种出来的果子又大又匀,在这里打工收入比种地高多了!”
今年以来,北樊村通过合作社流转土地,城投公司建设园区并运营的合作模式,园区共销售了200余万斤西红柿,解决了近百名村民就业,年人均务工收入增加约3万元。
如今,高陵区已建成城投园、城建园、官寺园等5个高标准示范园,可实现果蔬全程冷链物流,48小时内即可直达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高端商超,同时供应本地社区生鲜仓和采摘体验,为区域农业发展搭建平台,走出一条“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葡萄架下孕育新农人
9月1日上午,灞桥区成蹊现代农业园里,饱满的葡萄果穗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工人们手持剪刀、身挎竹筐,正趁着清晨的凉爽加紧采摘。“早晨6点到10点是最佳采摘期,得赶在气温升高前把最新鲜的葡萄装箱发走。”园区负责人陈传根边察看葡萄长势边说。
园区葡萄颗粒饱满
葡萄架下的忙碌身影中,采摘工薛粉玲的动作格外娴熟,在园里工作七八年,她是采摘和技术“全能手”。“农场离家就10分钟,采摘旺季每月工资4000元,挣钱顾家两不误。”薛粉玲笑着说。在园区,像薛粉玲这样的固定工人有近20人,家门口的便捷就业,激发了大家在园区干活儿的热情。
打包车间内,工人们正将新鲜采摘下来的阳光玫瑰、户太八号、红宝石等不同葡萄品种搭配成“混合礼盒”。“每个礼盒品种不固定,让消费者一次尝遍多种风味。”陈传根说,礼盒售价160元,葡萄单卖每斤均价20元,目前已售出一万多斤。外地老客户昨天又加了100箱,订单供不应求。
陈传根仔细察看葡萄长势
成立10余年来,园区不仅通过种植百余亩樱桃、葡萄等带动农户转型,更以“技术输出”模式,让不少农户告别了“靠经验种、靠批发卖”的老路子。
作为灞桥区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多年来,依托田间学校、设施农业管理等形式,园区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近300人,手把手为学员传经送宝。
返乡大学生刘威2017年参加培训后,凭借所学的种植知识与不断探索,成功转型为近40亩草莓园的“当家人”,年收益20余万元,带动了周边10余户村民拓宽了增收渠道。曾经的学员张希权在培训后创立“花里园艺”,引进多个蝴蝶兰品种,并注重技术创新,研发出智能灌溉系统,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与观赏价值,带动蝴蝶兰产业蓬勃发展。从种植技术到经营理念,园区不断为乡村振兴孕育更多“新农人”。
从蓝田的“菜篮子”,到高陵的全季增收,再到灞桥的技术带动,众多农业示范园区正成为西安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强引擎”。夕阳西下,一辆辆货车满载果蔬驶向城市,车灯照亮乡间小路,也照亮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记者 王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