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凌云,阳光和煦。在沙里瑶族乡弄谷村的“情感驿站”里,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几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围坐在一起和几位身穿红色马甲的年轻人亲切地唠着家常。孩子们在一旁安静地看着绘本,不时跑到“红马甲”身边分享书中的趣事。这温馨的一幕,正是凌云县各村屯“情感驿站”日常运转的生动缩影。
进村入户,“聊”出真情实况
“李爷爷,最近身体怎么样?”“小明同学,上次说的那道数学题弄明白没有?有什么困难一定要跟哥哥说。”这些穿梭于村头巷尾、田间地头的“红马甲”,正是凌云县选派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们。他们的任务不仅是推动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更有一项充满温情的使命——当好留守老人和儿童的“临时家人”。
凌云县创新推行“情感驿站”工作机制,以各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不定期上门,通过“陪聊”的方式,倾听心声,收集民意。
“孩子们都在广东打工,一年就回来一次。以前屋里就我一个人,对着墙壁说话,电视开一天也没个声响,心里空落落的。”加尤镇陇槐村留守老人曹大爷对着镜头,道出了许多同龄人的心声,“现在好了,这些干部娃娃们常来,陪我剥玉米、唠嗑,说说外面的事,听听我的‘牢骚’,感觉屋里又有了热气,心里暖乎乎的。”
见招拆招,“解”开急难愁盼
“情感聊天”绝非止于闲聊。这成了第一书记们收集第一手民情、精准发现农村发展堵点、痛点的“雷达站”。
在一次聊天中,沙里瑶族乡那伏村第一书记黄文远听到村民李大运的抱怨:“自家养的土鸭可以出售了,但离传统节日七月半还有一段时间,现在鸭帮每天消耗玉米量比较大,有压力。”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第一书记黄文远立即将问题带回,他们见招拆招,利用朋友圈和微信群发起“爱心订购”,统计需求,由工作队员的私车“变身”货运车,统一送货到县城小区。短短几天时间,土鸭就售出400多只,成了群众手中实实在在的收益。
“我们没想到,随口说的话,书记他们这么上心。鸭卖出去了,钱拿到手里,真是帮了大忙!”村民李大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诸如农产品销售难、留守儿童课后辅导无人管、老人看病出行不便、邻里纠纷等急难愁盼问题,通过“情感驿站”这个渠道被源源不断地收集上来。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据此建立民生台账,列出问题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逐一销号解决。能立即解决的,马上办;需要协调资源的,主动跑;涉及政策层面的,深入研究后向上汇报争取。
驿站筑家,“建”出发展新局
如今的凌云县,“情感驿站”已从一个聊天的场所,演变为一个集情感交流、政策宣讲、民意收集、便民服务、文明教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第一书记们不仅送去了关怀,更带来了资源和发展新思路。逻楼镇烂村村工作队根据聊天中村民对养殖技术的渴求,请来农业专家开办“田间课堂”;伶站瑶族乡陶化村则利用聊天收集到的意见,完善了村规民约,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
“情感驿站”像一条柔韧的纽带,紧紧联结了党心、政心与民心。它驱散了留守群体的孤独阴霾,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让外出务工的儿女们更安心。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最直接、最温情的方式,精准聚焦并破解了农村治理和发展中的诸多难题,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情感驿站”是凌云县推出的农村治理新举措,受益群众达3万余人。现在的凌云是一幅“老人笑容多了、孩子欢声多了、干群关系近了、发展路子宽了”的农村新画卷。“情感驿站”虽小,却以其独特的情感力量,参与并见证着这片乡土迈向更温暖、更富足、更有希望的新天地。(韦轩)
来源:凌云县委宣传部


